作者:科信 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8 17:50:49
选择字号:
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塑造新时代学术交流传播新格局

 

科技期刊荟萃科学发现,承载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传承人类文明。向科技强国进军,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助力与服务。

8月24—26日,由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本届论坛聚焦办好一流科技期刊,围绕推动科技期刊繁荣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学术界、期刊界、企业界以及期刊管理部门等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共话新阶段、新格局下我国科技期刊肩负重要使命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论坛在开幕式上视频致辞。张玉卓表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一批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化发展稳步推进,学术交流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在肯定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成效的同时,张玉卓也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存在原创引领不足、供需对接不畅、转型发展不力、支撑力量不强的发展短板。他认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强化价值引领,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评价导向,坚定创新自信,坚守诚信伦理,激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深化改革创新,着眼交叉学科、新兴领域、前沿方向,探索办刊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加快传统出版向现代知识服务转型,以期刊体系承载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塑造新时代学术交流传播新格局。增进开放办刊,对内紧紧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办刊合力;对外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充分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中国科技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新阶段 新格局 新使命——向科技强国进军的中国科技期刊”的主题下,论坛有380 余家期刊编辑部、出版社、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其中高校75家,学会协会及省(区、市)科协44家,企业和其他单位145家,约近700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报名参加论坛。论坛同期举办了主旨报告、高端对话、专题论坛、地方刊潮、专题交流、第五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决赛及系列活动,发布并解读《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成果、科技期刊产业协同创新孵化实践项目等特色内容。两院院士、期刊主编、编辑部主任等100多位业界精英聚焦期刊发展前沿,分享洞察与远见。

人才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关键

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主编、一流的专家、一流的作者和一流的编辑,人才是成就科技期刊的关键。专家表示,建设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不仅是期刊编辑的责任,也是全体科研人员不可推辞的重任。

为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学科编辑与专业出版深度融合的专业团队意义重大。专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培养青年科学家成为办刊主力。以《生物设计与制造》为例,该刊创刊5年来,影响因子已经攀升至5.887。其秘诀之一就是逐渐建立起一支汇集该领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主编助理(AE)队伍,目前有来自中、美、英等国家的AE 25位,他们通过深度参与创刊及运作,具备了学术型编辑的知识与素养。

一流的期刊离不开一流的作者队伍支持,同时挖掘培养年轻科研人才,也是期刊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建议,期刊可以通过评选封面文章、主编推荐奖、每期优秀论文来充分调动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作者在国内优质期刊上发表更多优秀的稿件。同时,期刊还可以举办有特色的学术活动和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为作者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编者学者面对面交流,更好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增强专业素养。

开放科学治理需要中国加入

随着科学研究与交流的发展,学术出版的展现形式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革,这个变革就是开放获取。或者说,整个开放科学已经在推进的日程上。

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越来越“开放共享”,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医学科技期刊通过国内外各种重要数据库,以开放获取的方式向全球公开共享了所有新冠肺炎相关研究论文。论坛上,专家提到,中国医学科技期刊在及时向全球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分享中国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力量,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正朝向开放科学转型。中国科协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显示,当前我国已有许多科技期刊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开放获取期刊,也有许多科技期刊通过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在开放科学领域扩大影响力、增强服务能力。

不过,专家认为,目前推进开放科学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特别是要在“实现利益攸关方共赢”和“在学术界改变OA的声誉”方面下大气力。

目前,中国已是发表开放获取科技论文最多的国家,是开放科学中大国博弈的一极。专家推断,中国科技期刊能够为世界开放科学作出贡献。专家表示,中国的积极加入,将对建设人类科学命运共同体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特别是在论文开放出版和期刊向开放获取转型方面均已取得较大进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有赖融合创新

放眼世界,拥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国际化管理能力的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巨头,正以“巨无霸”模式拓展学术出版商业版图,通过出版“系列刊物”覆盖科学界的每个角落。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缺少国际化的学术出版集团,尚未获取国际学术出版利润,还有一些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只能“借船出海”。

与会专家在论坛上指出,科技期刊出版要与科学共同体同步发展,而科学管理与先进技术是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当前,需要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包括创新办刊理念、加强内容知识服务、建立现代传播体系,从而推动科技期刊深度融合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针对用户对于快速出版、增强阅读以及跨平台推广的传播新需求,科技期刊可以跟国内外公司合作,不断推出一些新服务,增强网络平台和移动平台的服务能力,能够提高作者和读者的用户体验。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作者画像、精准推送等综合手段,可以把论文和相关联的重要成果快速精准有效地推送给目标受众,使论文得到广泛传播。

在专题论坛上,有科技期刊编辑表示,作为今天的科技期刊编辑,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和新手段,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期刊的创新发展。同时充分运用学科资源,通过媒体手段让学科资源得到创造性的价值转化。此外,专家建议,作为中国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一定要把中国的科学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用学术来讲好中国故事。

多年以来,作为凝聚科技工作者、促进学术交流、传播科学知识、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坚持汇聚国内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重要组织,广大学术界、期刊界、企业界的各方力量,搭建学术分享高端平台、推动协同创新,已成为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舞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