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冯丽妃 胡珉琦 李晨阳 韩扬眉 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6 16:51:40
选择字号:
科技界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增强创新能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其中,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等内容引发科技界代表委员的关注与热议。

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的信息振奋人心。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落实,他们纷纷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找准问题,统一认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

加强长期稳定支持,不仅可以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减少科学家用于申请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避免出现关键难啃的硬骨头无人问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是哪些是国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充分论证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全国一盘棋进行整体战略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

此外,对于参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才,要分类管理,分类评估,不能一刀切。对于年龄的限制也应该根据学科的不同而不同,比方说,在数学、物理学科,年轻非常重要,但在农业领域,经验很重要,年龄可以适当放开,此外,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年龄也应该有不同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

我们一定要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注意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要有耐心。在判断我们应该支持什么项目,支持什么人时,应该首先重视洞察力强的杰出同行的意见。基础研究重点支持精干的队友,发挥人才的创造天赋,同时也要给那些未被重点支持者一定的空间。有时候,看似的“弱者”,实则是“例外的创新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

很高兴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的呼声可谓由来已久,但我发现,对基础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解。究竟什么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包括兴趣驱使的自由探索和应用导向的研究。对于后者的重视远超过前者,以致于前者的空间不断被压缩。

我提议,在相关重要科技政策文件中,明确定义基础研究,清楚表明支持兴趣驱使的自由探索,并在资源配置与经费分配上给予切块支持;不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鼓励长期坚守,构建有利于自由探索的研究生态;不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鼓励长期坚守,构建有利于自由探索的研究生态;加强科普宣传,准确介绍基础研究的内涵和意义,保护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热情。

企业创新:激发创新活力,提高转化效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正逢其时。企业当前仍然存在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创新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一是应当大力发展科技领军型企业,进一步形成共识、合力、默契,共同打造科技产业自主生存发展的能力,协同培育产业链、供应链经受超极限打击的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二是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展科技企业,在高水平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中,确保极端条件下产业可正常持续,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确保正常条件下能应对极端冲击。三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依托制造业中的先进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中材料和工艺这两大质量问题,积极吸引外资,同时不遗余力地支持培育本土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这些信息释放着极强的信号,十分振奋人心。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我认为两条十分关键,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强调企业家精神,支持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二是原始创新要立足长远,且应赋予科研人员高度的自主权。相信未来科学家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

制造业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

打造制造强国或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核心技术装备的升级,而是从整个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来推动,很多时候要用到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于制造业来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元器件,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制造业越来越“软化”,软件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数字技术的赋能,即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

我们要着力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同时要着力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人才,做好这条生态链的建设。

数字经济:保障数据产权,释放数据红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马一德:

数字经济发展完善当务之急是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最主要的困境是法律问题,即关于数据产权的保障方式、保障机制仍然并不明确。

为了推进数字经济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必须要加强数字市场的竞争治理。在数字经济治理中,完善数据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下一步应当成为头号重点工程。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数字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制度,加强反垄断执法力度,促进数据要素流动共享,加速实现各个产业部门的数字化转型和全面发展。要尽快发展和完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吸引鼓励企业投资,政府要通过加强竞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积极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供企业利用,充分释放我国的人口和数据红利。

“双碳”工作:以技术进步推动目标实现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樊杰:

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是2021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可圈可点的工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始步入有序推进的正轨。

我国当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是如何提升技术进步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贡献度。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的节能降碳效率,通过新能源生产-储存-输送-消费等全流程的技术攻关优化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建立固碳科技体系增强碳中和水平,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尽快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向技术进步主导,这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