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2/14 23:17:50
选择字号:
工程博士:仅有企业项目远不够

 

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11年3月发布《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博士)项目进入人们视野已经超过10年。特别是在2018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后,以此为契机,很多高校增加了专业学位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然而,时至今日,工程博士的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

比如,建立和发展工程博士项目,是院系和导师增加博士生人数的一种方法。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种创新探索,有望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成果,并扩大学校的影响。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培养质量如何保障?这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专业学位博士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据笔者了解,有些在职(非全日制)的博士生不参加课题组日常科研活动,而是在原工作单位从事本职工作,和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甚至毕业都较为困难。

再如,对专业学位博士生的科研项目进度和学位论文如何进行评价?这也需要考虑。从道理上讲,工程博士并不是只要在企业做“项目”就可以,还要考虑“项目”的性质是什么、在内容上能否和学位论文挂钩、项目的侧重点是什么、成果如何体现和评价、专业学位博士生的评价指标和学术学位博士生的评价指标有何区别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有的“项目”需要一群人来做事。一名身为单位领导或者中层干部的专业学位博士生把整个团队做的事写进博士论文,这是否合适?如何切割集体成果或者分清个人的贡献?如何把握好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的界限?这些都是问题。

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可以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但校外基地由于不像高校那样长期培养博士生,所以不清楚培养博士的定位以及博士生毕业需要的是什么。校外基地可能只需要一个劳动力(员工)加上一块实习基地的牌子。导师把博士生送到校外基地,自己有可能疏于对博士生的管理,也不好把手伸到校外基地、“遥控”那里的一切。博士生进入校外基地,可能每天做着琐碎的事,或者做的事情和学位论文关系不大。

有一种现实的可能——某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有发展潜力,但缺少一个博士学位。他已经积累了很多工程方面的数据和产品实物。借助读工程博士的契机,他一边做自己本单位工作,一边把这些新旧成果整理成博士论文和专利等。如此,导师和学生相得益彰。然而,很多考生把读博、毕业想得太简单,他们以为只要上课、做一做、写一写就能毕业,不知道读博的具体要求,不知道做项目和写学位论文的区别,又缺乏相应的写作能力,结果就有可能出问题。

对很多学校来说,工程博士项目都是一个新生事物,缺乏培养经验。为提高教育质量,各校应该做一些广泛的调研,并在调研中注意以下问题:专业学位博士生的毕业率是多少?工程博士项目成功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导师、企业、学校各自的角色是什么?专业学位博士生的毕业要求和学术学位博士生的毕业要求有何区别?在选题以及论文写作的角度和内容方面有何区别?哪些专业类别的专业学位博士生更容易培养……当然,笔者也乐见那些做得好的培养单位能站出来现身说法,使后来者少走弯路。

(作者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