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4 17:22:29
选择字号:
2022中科院科学节成都分会场启幕

 

 

 

活动现场  成都分院供图

院士寄语  成都分院供图

探索宇宙、亲近自然。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以下称成都分院)在四川天府新区成功举办了“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成都)走进天府中学”活动,吸引了天府中学一大批师生参加。

据悉,此次活动由成都分院及系统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四川天府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天府中学承办,以及由中国航天科普营等单位协办。

启动仪式上,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普营荣誉营长欧阳自远通过视频为青少年们送上祝福,多位资深科普工作者和一线科研人员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科普报告。

院士送寄语

鼓励青少年将“小我”融入祖国发展的“大我”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夜空上闪过的一颗流星”,“科学是用科技开阔我们的事业,造福人类”......11日下午2时,一则趣味短视频“‘00’后眼中的浪漫科学”开启了科学节的序幕。除了有天府中学同学们关于科学和未来的畅想,来自成都分院系统各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们也在视频中为青少年朋友们送上鼓励。

不仅如此,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普营荣誉营长欧阳自远通过短视频为同学们送来寄语。视频中,满头白发的老人掷地有声,饱含殷殷期盼。他鼓励广大青少年朋友们能够自觉地将个人命运跟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担当时代重任,不断提升自我,志存高远,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发展的“大我”。

致辞环节中,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教育卫健工委副书记杨远东分享了参观绵阳两弹城后的感触,被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他希望天府中学的学子以及广大青少年们,能够从小关注科学发展动态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推动作用,保持对未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成都分院系统单位党委副书记刘刚君表示,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成都分院认真践行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担当,整合院内科普资源,发挥建制化优势,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丰富科学活动内涵,以宣传科普产品为抓手展示科普高端资源,全力打造具有中科院特色的科普文化。

近年来,成都分院全面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推出了包括“科学节”在内的品牌活动;与地方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了多项科创比赛,收获了广泛赞誉。

上述科普活动开展期间,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科普作品。11日活动现场,多部被“科学大院”和“中国科普博览”两大科普平台录用并发布的作品被授予了优秀科普作品奖。

同时,为更好地打造成都分院高端科普品牌,当天,成都分院科普志愿服务团正式揭牌成立。服务团将有效整合两院院士、科研骨干、研究生、老科协等科普人才资源,逐步建设具有中科院特色的老中青三代科普队伍,并面向中小学、政府、社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科普“趣”开讲

同学们在实验和互动中感受科学魅力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稳扎稳打,目前已圆满收官。中国乃至人类对于深空的探测并不止于此,太阳、火星..... 我们望向了更广阔的星辰大海。科学节启动仪式后,中国航天科普大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勇带来了“下一站,火星”主题科普报告。

报告中,刘勇总结了人类对火星探索的历史,也梳理了关于火星的种种猜想、争议和焦点问题。火星到底有没有水,是否存在生命的痕迹......刘勇基于目前学界的发现,和在场同学们再次探讨未来的众多可能性。他表示,如今,登月的愿望已实现,火星就是人类探访宇宙之路中的“下一站”。而刘勇设想的“下一站”,更是人类对于星际生活的畅想:未来某一天,自己坐在星际飞船里,突然乘务员报出站名:“下一站,火星。”

此外,多位科普工作者也为天府中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不同主题的科普报告。

他们从常见的事例和问题切入,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周遭。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科普志愿者围绕当下极具热度和话题性的新能源汽车,对其“心脏”锂离子电池作了深入的介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欧阳朝军通过一个个实际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解析成灾原因,让同学们树立更好地防范意识。

他们设置趣味环节,为同学们增加更多的互动体验。中国科学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普工作者将大红色的电子票箱搬到了现场,模拟了一场小型选举现场,让同学们加深了对新型电子系统的了解;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科普工作者带来了激光声音示波器,邀请同学们进行实验演示并观察,切实了解“声音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道理。

他们深入浅出,用生动、贴切的语言解释深奥的科学道理。为什么种子要送到太空进行育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青年科普工作者毛萍解释,就好像同学们必须要离开父母的庇佑,独自去上学,在新的环境里去适应和成长,才能培养锻炼出独立性和创造力。“空间环境中,脱离了地球引力,受到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容易出现一些在地面环境中难以产生的遗传变异,加速基因突变,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产生更多的变异,然后再带回地球进行下一步培育和筛选。”

报告结尾时,毛萍邀请现场同学朗诵了日前在国外社交平台上,意大利航天员克里斯托福雷蒂分享的《兰亭集序》选段。“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放眼世界,放飞胸怀,体验宇宙万物带来的无尽欢愉。”当她看到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深觉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肩上的愈加沉重的担子。“我们得还要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并将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分享传授给青少年们。”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