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星星的人 |
——记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沙国河 |
沙国河院士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供图
沙国河院士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供图
他从事科学研究六十余年,在固体燃料、化学激光器研究,特别是在激光化学基础研究上,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他设计、组装了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光引发氯化氢脉冲化学激光器,并在此激光器上进行了国际上首次激光支持爆震波等离子体的屏蔽效应研究,在激光态分子传能研究中首次实验证明了单一叁重态传能通道间存在量子干涉效应。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沙国河。
年近七旬时,沙国河又怀揣着一个小小的梦想,开始了一份大大的事业——给中小学生做科普。近20年来,他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播种下点点星光,将科学梦想洒向广袤大地。
11月5日,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沙国河获此殊荣。“中国科学的未来在青少年。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是每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得从小抓起。”沙国河说。
兴趣为师
2005年,沙国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小学生讲科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科普教育活动,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对科学的向往之情,也让沙国河想起了自己儿时的经历。
幼时起,沙国河就对实验感兴趣,经常在家做实验,用硫酸加锌制氢气,氯酸钾与氧化汞加热制氧气……初中时,沙国河省吃俭用,用零花钱置办了一个手提木箱,里面装有各种化学试剂、酒精灯、试管和酸碱试纸等“玩具”。
中药店也是沙国河经常光顾的地方。绿矾加五倍子,溶解后加点兰色燃料制成墨水;买来黄铜矿,用一根铜丝做针尖与矿石面接触就成了检波器,这也是现代半导体二极管的雏形。对收音机感兴趣,沙国河还自己动手做了一台无线电矿石收音机。
小学时,自然课老师从家里拿来一台小型电影放映机,讲述放电影的原理,一张张胶片分分钟变成能说会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令沙国河至今难忘。
接触的越来越多,脑袋里的问号也越来越多,身边的人又无法解答,沙国河就跑去图书馆,遨游在知识海洋,寻找答案。
“动手做实验比背书有趣多了。”沙国河说,“自然科学枯燥有时候是教育方法的问题,物理化学等学科做起实验来是很有趣的。”
从事科研多年,沙国河曾冒着氟气燃烧和剧毒的危险,冲锋在前;曾昼夜颠倒,从事科研攻关,当周围亲友同事劝他歇一歇时,他总说“这不是工作,是兴趣”。
他深知,每项研究都需要钻进去,努力学习,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总是依赖于国外文献,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取得成果。“而这一切,兴趣是第一位。”沙国河说。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科学、钻研科学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沙国河决定将科普作为他的又一重点工作。想到就干,沙国河将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和与老伴余道容制作的各种小仪器带进了课堂。这种科普演示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都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这一代人,看到过祖国的科技落后的局面。让中国的科技力量强大起来,是我成长过程中逐渐明晰的梦想,相信也是全体科技工作者的梦想。现在,这一梦想需要传承,娃娃爱科学、学科学,就是我的中国梦。”沙国河说。
科普为业
初战告捷,沙国河备受鼓舞。此后几年间,他多次赶赴新疆进行科普,同时也注意到全国对科普的需要。由于长期生活在辽宁大连,他决定拿出更多时间投身科普事业。
确定这种想法后,他马上买来中小学生的课本研究起来。“那股认真劲一点也不亚于做科研。”大连化物所高级实验师、沙国河助手崔荣荣回忆。根据课本的内容,沙国河按需定制出中小学生需要的实验。紧接着,他开始为自己的“伟大”构想绘制草图,亲自跑到五金店、市场上买材料。一间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摆满了各种工具、材料,有时客人到访,竟没有下脚的地方。然而,沙国河并不在意,还从家抱来被子,累了就睡在办公室。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高压静电除尘器、平面形马德堡半球等实验装置以及光纤传输激光、高压放电、静电除尘、磁生电、电生磁等实验新鲜出炉,大大小小一共20多个。
准备就绪,沙国河主动找到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表明心愿。很快,在科协的协调下,沙国河带着这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东西走进课堂,来到孩子们身边。原本平静的课堂立刻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他的每一个“精彩表演”都勾住孩子们的眼球,引起他们探奇的心理和了解奥秘的兴趣。
沙国河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很多中小学生说 :“通过沙爷爷的讲解和实验,知道了激光的特点、作用,知道了电是什么,知道了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
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的同时,沙国河更注重培养热爱科学的信念,经常通过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来历等一些经典科学故事,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有时活动结束后,他还和孩子们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浆》,鼓励孩子们珍惜现在幸福的童年生活。
沙国河认为,祖国的明天看少年,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高低,必须从娃娃抓起,及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补充时代之需。
凭着这样一种信念,近20年来,沙国河的科普讲座已经走进大连几十所中小学,他不仅成为中国科协2000年在全国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来首位担任义务辅导员的院士科学家,还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面向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院士科普工作站,定期为中小学生做科普实验演示。
沙国河给青少年上科普课,从不收钱。“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只要经过启迪、引导、开发,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科学迷、发明迷,成为科学事业的接班人。能为国家培养出一个科学家,是无价的!”沙国河说。
报国之魂
科普久了,沙国河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中小学实验课所占比例偏小。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家建言献策,建议重视素质教育,加大对实验课的投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经86岁的沙国河每天戴着口罩,有时甚至冒着风雪,步履蹒跚地走到他的办公室,在那里一待就是一天,打磨、组装实验器件,一个一个小零件的尝试,每个实验都经过上百次的实验,确保可以安全顺利地进行,他才满意地将这些实验教具放到盒子里。
“他告诉我们等到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恢复工作了,就把这批新教具运过去,孩子们又有新的‘玩具’可以‘玩’了,每当提到孩子们,他总是老顽童般,像个孩子王。”崔荣荣说。
在沙国河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基于“祖国的利益”“党的召唤”。沙国河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49年成都刚解放,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系统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了解党的历史与宗旨。上世纪80年代,沙国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不久,他便到德国做访问学者,入党被搁置。
留学归来,沙国河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科研事业。在他心中,一直觉得自己距离一名合格的党员还有距离,于是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2006年,年过古稀的沙国河终于实现了自己几十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人问沙国河:“为什么72岁才入党?”沙国河回答:“对照党员标准,我是有差距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觉得现在好像差不多了,所以又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此后,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一丝不苟,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和党员的一致推崇。2011年,沙国河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近年来,在众多沙国河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努力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大连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更是达到1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公民科学素质的持续提升,需要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沙国河现在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今年他的胃不太好,需要轮椅才能出行。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能会耽误科普工作的延续,他希望找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来管理院士工作站,为孩子们做科普,希望能够尽快把知识传承下去。
除了科普,2005年至今,沙国河和其夫人还连续资助贫困学生,前后共资助了20多个贫困儿童,资助金额累计20余万元。
“是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也要回报国家。科学家报国有许多种方式,激发起孩子们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也是一种。从事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既是国家需要,也是院士的责任,更是我的快乐。”这位已经耄耋之年的老院士,把他对国家的爱,都倾注在祖国下一代的培养上。
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中,一批批科学家把时代之需扛在肩上,沙国河也是其中一位。这位梦想家,用双手拨开现实的泥土,将科学火种变成明日之光,时代也必将回报给这位老人一片群星璀璨的夜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