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文科导师感觉“带”研究生累,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什么都要导师安排。学生不知道要干什么,很重要的原因是提不出问题。知道完成课程接着要开题,很多硕士生却不知道怎么“下手”,事到临头手足无措地干着急。一些博士生上课很积极,到处听讲座,看了很多书,结果提不出问题,推进不了研究,因为文科研究主要是靠不断提问来深入下去的。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让人头疼。原因很复杂,比如本科训练不足、学生没有社会历练、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分析原因当然很重要,但是摆在研究生面前是怎么办的问题。提升学生选题能力,最好是手把手具体地教,单纯地用文字写下来很困难。我从学生的视角,尝试性地提几条粗浅操作建议。
第一,深刻认识问题对于研究的重要性。万事开头难,研究始于提问,没有问题研究无法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不同的选题如不同的路,路选得不好、选得不对,跑得快或慢很难改变论文总体格局。一篇文科论文的水平,七成以上是由题目决定。如果题目没有大的价值,材料再丰富,文字功夫再高,也不会是重要的研究成果。
第二,定题并非越早越好,但选题工作开始得越早越好。选题工作包括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和确定问题(开题),不断提出专业问题应该从入学第一天开始。研究生的任务是做研究,要“生产”新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如本科阶段以学习既有知识为主。
文科研究没有实验,完成创新性的学位论文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任务。写论文根本上是为了解决某个或某些学术问题。做出好的文科论文,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因而要尽快进入选题阶段。只有时间充足了,才能把做论文的每一步“走”扎实。当然,一开始选择的可能是较为宽泛的大题目,是相对明确的研究问题,具体题目可以边做边凝练。
第三,有意识地对提问能力不断进行技术性训练。
首先要问的就是自己为什么提不出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原因是书看得太少,应该开书单定计划读书。原因是逻辑分析能力弱,应该专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课程。
其次要持续积累研究问题。心里没有疑问,就提不出问题。想到有意义的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时不时对问题清单进行筛选、合并和分析,发现可选择的研究问题。
再次要养成提问式阅读的习惯。阅读文献是文科研究的重要方法,切不可把它当成漫无目的的“闲读”。读书带着问题,既要解决问题,更要提新问题。问题提得越多,书读得越好。多进行批判式阅读,把自己当作观点对立者。
最后要利用各种机会锻炼提问能力。听个讲座规定自己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总之,提问能力必须想方设法地进行科学训练。
第四,选择问题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艺术。有了问题却不知道哪些可以做、值得做,此时就需要导师的指导。
首先,要综合考虑问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有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但实际上学术价值不大。有的问题价值很大,但是太难,没有人做过,学生完成不了。有的问题很多人做过,很难做出新东西。有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支持,条件不具备就不能做。
其次,强调于学科“生长点”“交叉点”和“争论点”发现问题。“生长点”是学术前沿,“交叉点”是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领域,“争论点”既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也往往是大有可为之处。
再次,关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向文科的扩散,如计算人文学、计算社会科学和实验哲学等。
最后,定期翻阅专业杂志,多参加学术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如此能把握更多专业的发展动态,对于提升选题能力非常有帮助。多与专业同行交流,因为对话产生思想,思想激发问题。
总之,选择问题需要学术直觉和判断力,需要在长期的学术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
第五,关注现实,保持思想活力。既有理论不能解决社会需要之矛盾,是学术问题的重要来源。如果问题意识淡薄,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人文学科发展的源头。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生活是理论永不衰竭的源头。不关心现实,思想终会在故纸堆中慢慢枯萎。因此,文科研究生应该时刻关注现实,从中寻找灵感,尤其关注学术的本土化和中国国情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