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科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18 8:26:57
选择字号:
哈佛“清理门户”带来的警示

 

■钟科平

这几天,美国哈佛大学撤销知名教授31篇论文并认罚1000万美元一事在学术界引发轰动。大家关注的焦点无外乎两个:一是身为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竟然在至少31篇论文中存在篡改、伪造数据行为,情形之恶劣实属罕有;二是哈佛大学在处理这起学术不端事件上的积极与果敢,在维护科研诚信、营造良好生态方面作出的严厉处罚和深远用意,堪称远见。

论文造假、学术不端一直是科研界深恶痛绝且被严厉制止的行为。纵观全球,此类现象也一直伴随着学术科研活动时隐时现,鲜有国家幸免。从韩国黄禹锡干细胞研究造假,到日本小保方晴子“万能细胞”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再到此次Anversa所谓的心脏干细胞研究,以捏造、篡改等并不高明的手段或能蒙蔽公众于一时,但最终难逃被发现和戳破的下场,只能沦为一个个学术闹剧罢了。

事实上,即使是从事崇高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也会有人抵挡不住利益诱惑,铤而走险,作出违背科学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行为。学术界并不独立于其他社会领域而成为一片净土。打击学术不端、维护科研诚信,既没有国界之分,也没有过去与现在之别。

值得称道的是,在处理学术不端事件上,哈佛大学的所作所为堪称表率。在发现Anversa涉嫌论文造假后,哈佛医学院主动要求相关期刊撤稿,并且认罚1000万美元。这种自揭家丑的“高调”行为,不但没有损害学校的颜面,反而为这所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挽回了声誉,重新赢得了尊重。

哈佛“清理门户”,同样对我国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益借鉴。近年来,我国学术圈内种种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事件甚至对现有学术生态以及科学共同体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除了不端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还与事后相关机构对于事件的处理有着很大关系。

有关机构面对不端事件查而不纠、查而不处,过程不积极、不透明,结果不了了之。诸如此类的情况较为普遍,使得“零容忍”有沦为口号之嫌,也让整个学术圈、广大科研人员成为这些偶发、个体性事件的“背锅侠”,更让公众不自觉地以“窥斑见豹”的心态来看待当下的科技界。这类负面影响的极端形式表现为,个别人会动辄非理性地上升到学术造假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制度痼疾、文化毒瘤”,罔顾事实地虚幻构建出国外的学术“净土”。

由此,捍卫科学尊严、维护科研诚信,仅从哈佛大学“清理门户”一事上即有可供参考的经验。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和价值导向,以更加积极和自信的姿态面对学术不端,以更加透明和公正的方式处理诚信问题,以更为有力和坚决的举措处罚学术造假。只有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良好学风道德的营造,才能让那些试图以投机、欺诈而牟利,以隐瞒、包庇而自保的“学术硕鼠”人人喊打、无法遁形。

《中国科学报》 (2018-10-1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