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 |
荒漠化治理应注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
|
■本报记者 王进东
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土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在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荒漠化治理应注重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北方半干旱荒漠区沙漠化防治关键技术与示范”的首席科学家,王涛介绍说,全球变暖导致的区域干旱使得干旱区水资源日益匮乏,而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这严重制约了沙化土地治理进程,影响了联合国“土地退化总面积零增长”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
王涛认为,目前国内外治理沙化土地主要通过围栏封育、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增加植被盖度,或通过工程和化学措施固定沙质地表,减少风沙活动。这些方式在短期内产生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并在全球范围得到认可和广泛应用。不过,上述治理方法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比如土壤水分、养分等与植被的相互关系。这导致一些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生态系统无法协调发展。同时,沙化土地治理的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由于忽视了沙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可持续性也受到质疑。
在王涛看来,以往针对半干旱荒漠区沙漠化发展或逆转中物理、生物和水文过程的研究多处于相互独立状态,限制了对沙化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恢复的认识,导致已有防治措施在对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考虑上有所欠缺。
王涛表示,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这两个主要特征决定了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为此,要改变单纯以固沙为主要目标的传统防沙治沙理念,将沙化土地治理措施与沙区新能源、生物质材料和生态医药的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以“科技支撑—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社会进步”为主线的半干旱荒漠区沙化土地治理产业化模式。同时,形成具有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特征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业化技术体系。这些措施将有效解决传统防沙治沙措施不可持续的问题,为沙化土地稳定恢复提供有效途径。
《中国科学报》 (2016-08-17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