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15 8:57:10
选择字号:
吃得好不等于营养好
吃饱不等于吃好 生物强化应对国人“隐性饥饿”

 

■本报记者 甘晓

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公布的数据,过去十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减少了近1亿。但是,一种不容易发现的“隐性饥饿”正在悄悄地危害人类健康。2014年,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在中国,“隐性饥饿”也同样严峻。

日前,中国科学家指出,为应对由微量营养素缺乏和失衡导致的“隐性饥饿”,应尽快发展农业营养强化技术,加快形成以人类健康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为人们带来更优质、更富有营养的食品。

吃饱不等于吃好

微量营养素缺乏并不像“饿肚子”一样容易被发现,因而被称为“隐性饥饿”,也是人们常说的“吃饱了不等于吃好了”。

过去,为应对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温饱问题,农业科学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贡献良多,却忽视了作物营养,对人的健康关注还远远不够。例如,如今,尽管小麦产量逐步提高,其平均铁锌含量为每公斤仅20毫克,与成人每天所需的铁锌量45毫克相差甚远。

全球每年约10万孕妇因缺铁性贫血而死亡,我国维生素A和锌缺乏每年导致大约100万幼童死亡,叶酸缺乏导致约25万新生儿严重残障,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劳动力损失将占一个国家GDP的3%到5%……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535次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在提到这些数字时,强调了当前“隐性饥饿”问题的严峻。

研究表明,“隐性饥饿”将导致出生缺陷及发育性残疾、增加儿童和孕妇死亡率、危害儿童青少年体格和智力的正常发育,严重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

对此,范云六指出:“当前,农业生产不仅要高产高效,更要满足营养需求。”

“生物强化”以新技术取胜

为应对“隐性饥饿”的挑战,国际食物政策研究中心自2004年起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国际生物强化”项目。

该项目负责人Howarth Bouis博士指出,自2011年以来,“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开发的高维生素A原木薯、高维生素A原玉米、高铁豆类、高锌小麦等生物强化品种通过传统育种的方式,已经满足农艺性状要求,并在尼日尼亚、刚果、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地区成功推广。

据记者了解,始于2004年的中国生物强化项目目前也已获得了富含微量营养元素(铁、锌、类胡萝卜素)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或品系。该项目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春义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最近,我国研究者在叶酸生物强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分子辅助育种、基因组辅助育种等技术的应用,结合代谢组学和表型组学,能非常有效地实现食品营养强化。”张春义表示,“同时,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系统诞生,基于分子设计的个性化作物育种将成为生物强化的趋势。”

加快形成现代食物产业体系

去年11月,由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提出的《营养问题罗马宣言》中,新增了诸多导致营养问题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环境卫生、地方性疾病等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显现的社会因素,将营养问题置于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社会层面。

在此次以“满足健康需求的营养型农业”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专家们也认为,我国也应将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引入粮食生产体系,加快形成以人类健康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国食物科技创新与人群营养改善工作的快速发展。

对此,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建议,当前,首先要把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快对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的立法,加强对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其次,应着力提升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综合发展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快构建膳食营养改善体系,大力普及食物与营养的科学知识。

《中国科学报》 (2015-07-15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