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醒民
在古代和中世纪,虽然产生一些科学知识,也出现某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内外因素,但是总的来说,真正的科学诞生的必要而充分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尚不具备。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这样的条件逐渐齐备了,此时近代科学的诞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近代科学诞生的轨迹是:在《新工具》和《新大西岛》中,弗兰西斯·培根第一个认真倡导科学和细致描绘科学的蓝图;第一个自觉地和成功地实践和尝试建构近代科学理论的,是伽利略和开普勒;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其卓越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体系,天才地建立力学科学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大厦,标志近代科学的真正诞生。在这里我们要问,哪些前提条件促使近代科学横空出世呢?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一场科学革命——科学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像这样的伟大变革,不言而喻,原因自然是复杂的,根源当然是多样的。我们并不排除其中的偶然性,但是诸多必然因素显然是导致近代科学诞生的重要原因。17世纪,种种前提因素汇集到一起,科学知识的积累已足够解决手头的初始问题,实验方法已告成熟,足以迎接其伟大时刻的智力天才接二连三地出现,还有一个社会态度的复合体,出于不同的——宗教的、经济功利的和观念方面的——理由,这个复合体有利于人们对科学发生兴趣。
在众多的原因或根源中,我们可以大体区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加以探讨。近代科学革命有四个根源,所有根源都能够追溯到之前的几个世纪。
物质方面,我们首先有能够宽泛地称之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它相对地解除束缚,开创以自由市场占优势的多产经济,削弱以军事实力和宗教文化为绝对统治的权力。第二个根源可以视为对这种经济风格的文化反映:对精英而言的健全生活的概念,远离对学问、智慧和宗教启示的冥思的美德,不仅为实践、而且也为最高的善,向着活跃的、操作的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第三个根源是技术的背景。第四个根源是外部世界的非人性化或祛魅。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使欧洲在世界的所有文明中成为独一无二的。
科学诞生的其它原因还包括:生产的进步,封建社会社会政治的分崩离析,侵蚀教会意识形态的牢固结构的宗教改革,在理性论的进化中起中心作用的清教主义,绝对君主制体制的强固,致力于自然哲学理想化的古典传统的复兴,具有个人首创精神的新教伦理和许多其他因素。也有学者把17世纪导致近代科学出现的时代历史特征或关键要素概括为六个方面:希腊文化的复活,印刷术的发明,资本主义的兴起,美洲的发现,一神教,宗教改革。
在这些外部原因中,清教主义或新教主义的兴盛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这是诸多学者的共同看法。学者们认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前提性的假设就是一种广泛传播、出自本能的信念,相信存在事物的秩序,特别是自然的秩序,如果没有这个假设,实验概念就被一笔勾销了。不过,虽然这个信念是近代科学的前提条件,它却足以引起近代科学的发展。所需要的是一种持续的兴趣,寻求以经验和理性的方式去找出这种自然秩序,亦即一种对现世及其发生的事物的积极主动的兴趣,再加上一种特定的经验探讨方法。随着新教主义的出现,宗教提供了这种兴趣。
科学史专家I. G.巴伯也充分肯定清教主义对近代科学的促进作用:17世纪的英国是科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而清教主义则是这个转折点的主要动因。他以具体的统计资料表明,在皇家学会会员中,十个当中就有七个是清教徒——这一比例大大高于清教徒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多数科学家都是活跃的教士,而很多教士也鼓励或亲自投身科学事业。清教学校在其课程中设置自然科学科目。牛顿和其他许多人的信念是,对自然亦即上帝所制造的东西的研究,可以增进上帝的荣耀。清教徒对于神授使命的理解看来也为科学工作增添额外的动力。
科学诞生的内部原因有三个,首先是那些杰出人物的无限好奇心和创造的欲望。其次是对宇宙本质特性做出抽象的天生力量。第三个可能的前提是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具有神奇的作用。
近代科学的源泉也就是伴随近代科学形成的过程。科学思维从信仰主义和有机论的范畴中解放出来,排斥天和地的等级制度,而这种制度对天主教的亚里士多德体系来说是核心的东西。拟人化被从科学中消除,统一的宇宙图像被接受。科学的追求变得更加民主和有效。科学放弃中世纪的教条主义;这个时代的认识论学说,在其中的取向都是高度批判性的。思维开始依赖因果论的基础,依赖定律控制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的范式。科学实现了对于实验证实、对于散漫展开的图式和建构的经验控制的需要。测量的器具和操作的使用,在知识中引入数和量的概念。由于使用定量分析、计算、处理和评估经验数据的方法而奠定了精密科学的开端。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4-06-06 第6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