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科平
时间就是生命。抗震救灾的第一任务是救人。
当时间一步步跨过4月23日8点02分,国人的心头产生了一阵刺痛,因为,这意味着,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经结束。
“黄金救援时间”是一条国际公认的经验,是指如能在灾害发生的72小时内,将被困人员从废墟中救出来,则被困人员的生存几率比较大。有关统计资料也显示,1995年,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地震发生第一天,瓦砾下的幸存者生存率为74%,第二天为26%,第三天为20%,第四天仅为6%。
但是,“黄金救援时间”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搜救幸存者工作的结束。
因为,72小时,只是理论上的黄金救援时间。
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奇迹常常在人们深陷绝境时发生。
在阪神大地震中,日本救援人员从一辆被塌方岩石掩埋的汽车中救出一名已经被掩埋了92个小时的两岁男孩。唐山大地震中的幸存者王树斌靠枕头中的荞麦皮、谷糠和几瓶输液液体,在废墟下与死神抗争了8天8夜,终于等到了救援。
我们也不能忘记,汶川地震中,石缝中顽强生存196个小时的60岁老太太王友琼;玉树地震中,被困100个小时的68岁老人达瓦……
更何况,虽然一批批的救援队伍正在用徒步、汽车乃至空降等一切可能方式火速赶往灾区,但是,道路的崎岖、通讯的受阻、装备的落后以及工具的缺乏等等不利因素都在拖延着救援的速度和效率。这也表明,尚有不少受困群众正在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此刻,我们应当做的是,多让更专业的人员下判断、科学制定施救方案,与死神展开生死竞速,从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官兵到公安民警、专业救援队,只要有一丝希望,只要发现有最微弱的气息,只要听到有最细小的呼救,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再进行一次地毯搜救,绝不放弃,绝不拒绝生命的任何一次呼唤。
在这样的大灾面前,生命奇迹的铸造,不仅需要被困者个人的意志,更需要组织者把握好每个环节,做好每个细节,更需要施救者的科学救助、理性施援。
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救援时间的流逝,救援难度也在急剧增加,对救援队伍,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考验也越来越严峻。受伤人数多、伤势重以及药品缺乏,考验着医护队伍的应急保障能力、组织动员能力,也考验着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意志力。无论困难如何,一次次的救灾经验表明,他们会以最佳的救援时机、最专业的精神、最先进的技术,呵护生命的奇迹。
我们相信,在生命的顽强意志下,被困者一定会支撑到救援者的到来,他们的生命绝不会走向终点;我们也相信,随着各种力量的合理组织、各种救助智慧的汇集、各项救灾科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争分夺秒间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届时,在芦山的废墟上,生命的赞歌将再一次响起。
《中国科学报》 (2013-04-2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