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晨绯 郑千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15 7:52:36
选择字号:
SARS十年:从“遭遇战”到“持久战”
 
如果说人类与SARS的交锋是一场“遭遇战”,那么此后的十年里,人类与流感的交锋就是一场“持久战”。冠状病毒家族重组的花样层出不穷,要将病毒溯源、传播途径、有效治疗药物和疫苗、感染的临床救治逐一研究透彻,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疾控防治体系,并不能一蹴而就。
 
■本报记者 王晨绯 郑千里
 
“对突发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的病原发现及传染途径,我国和国际上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发展有效的药物及疫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4月12日在广州召开的抗击非典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连用了两个“长足”形容十年之成绩。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近期发生的H7N9禽流感再次对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
 
新病毒发现关口前移
 
SARS十年之际,大自然又出了道多少有点棘手的考题,再次考验人类的应对能力。
 
“最近几个月发现的新冠状病毒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病人发生不明原因的流感样症状合并肺炎,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基础上提高警觉,寻找出的新病毒感染源,前后一共20多天。而SARS是经过4个多月才发现病原。”钟南山说。
 
钟南山据此认为,现在我国发现新病毒的关口已大大前移。
 
“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近期的H7N9禽流感是由禽类感染到人,这对有效防控极为重要。”钟南山透露,中国科学家联手得出的对于H7N9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例病毒的所有基因均为鸟源性。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认为,知识储备扎实才能从容应对,对不同类型流感病毒的提前研究就如同买份保险。她通过研究分析数据,大胆向地方政府建言:“要重视对各种病毒的监控,做好预警预防工作;要对活禽宰杀市场进行控制,防止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和气溶胶传播。”
 
很快,武汉当地政府采纳了研究人员的建议,对活禽市场进行了短期的关闭。
 
在治疗药物上,4月5日,通过加速审评审批,帕拉米韦作为神经氨酸酶的静脉输注制剂率先在中国上市。
 
至本文截稿时,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已经导致60人感染,13人死亡。
 
此次信息的公开透明,也得到钟南山的肯定。不过,较高的致死率也使临床救治蒙羞。
 
钟南山遗憾地表示:“我们在临床救治方面的进展还是不够快。研发有效的抗病毒和临床救治药物及技术还明显落后于当前防控的需求。”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交流速度不断加快,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风险必然不断增大,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越来越短,唯有‘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参加研讨会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科院院士赵国屏说。
 
“目前该病毒没有‘人传人’的特征。确定它究竟是如何传给人类的,关键还要看有没有呼吸道和气溶胶传播的证据。科学界正在非常谨慎地评估这件事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福教授措辞严谨地说。
 
由钟南山领导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正针对H7N9的临床救治,包括重症预警与救治以及防止院内感染,开展紧锣密鼓的研究。
 
实验认为,该类疾病死亡率很高的原因,是病毒促发免疫炎症过程导致肺组织及多种器官损伤。
 
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蒋澄宇的研究从临床现象出发,针对一系列老药新用以及新药新用,研发可能的临床防治药物,推动急性肺损伤的转化医学研究。
 
“患新发突发传染病以后,最主要的就是应急救治。如果患者发现时间较晚,就错过了药物的有效治疗时机。历史经验和临床经验表明,康复者的血清输注对重症病人的抢救是有效的。我们要围绕如何在短时间内研发出应急用的抗体来开展工作。”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凌向《中国科学报》记者透露,他正在带领课题组就此进行攻关。
 
陈凌说,他所在的课题组正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开展以H7N9为靶标的研究,通过各种手段,提取应急用的抗病毒血清。其途径之一是,从免疫的猕猴体中提取血清,筛查单克隆抗体,并进一步研究其中和病毒的能力。“人类康复者还未有从康复到产生高滴度抗体的地步,目前还不能指望有康复者血清输给被感染者。”陈凌解释说。
 
赵国屏认为,如果说人类与SARS的交锋是一场“遭遇战”,那么人类与流感的交锋就是一场“持久战”。冠状病毒家族重组的花样层出不穷,要将病毒溯源、传播途径、有效治疗药物和疫苗、感染的临床救治逐一研究透彻,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疾控防治体系,并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协同应对
 
H7N9禽流感病原一经发现,毒株立即被发到我国的各个实验室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过去习惯散兵作战的科学家们,现在共享协作的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
 
由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本次研讨会,得到卫生部官员、国家和地方疾控中心、临床一线人员、科研院所、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司顶尖研究人员的响应;涉猎内容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和溯源学,临床的救治方法和早期描述性研究,诊断试剂的标准化,疫苗研发等,可谓对突发性呼吸系统传染病进行了一次“大抄底”。
 
卫生部科教司司长王辰强调,十年来我们的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得到了很大改进。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一系列病原甄别实验室网络已经建立;科技能力得到很好的统筹,能力、水平以及协同度明显提高。
 
传染病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会科学家表示,希望将传染病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以及应对成本降到最低。如果每次都能根据疾病轻重、发生范围,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应对方案,人们应对起来会更加从容。不过,这不仅只依赖于科研实力的提高,管理实力、公众素养、媒体素质等也都必须齐头并进。SARS十年后,中国需要协力抓住十年前曾失去的机会。
 
《中国科学报》 (2013-04-1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