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15 8:50:47
选择字号:
秦大河院士:资源分配模式切勿走极端

 
■本报记者 王卉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推行步伐正在迫近。据了解,一些部委的某些项目已经在实行“法人责任制”。这实际上增加了研究所法人的责任和资源分配的权力。
 
但事情往往有利有弊。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就“法人责任制”的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分配还是竞争?
 
“把责任交给所里,由所长分配资源,未必是一个最理想的方式。”秦大河表示。
 
他认为,有益的一面在于,如果所长或者所里的领导班子对学科发展把握得比较好,对国际最新发展态势判断准确,又能掌握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脉络和需求,将资源统筹安排,这当然很好。但另一方面,中国科研有高度行政化的一方面,拍脑袋决策者不乏其人。秦大河担心,这样可能会使资源的分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秦大河介绍,在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基本是从各种机构通过竞争获得,竞争就是企业的灵魂。“对于科学家而言,竞争也可使他们把一些过时的东西甩掉,把新的知识引入,促进科学进步。”
 
针对资源分配的平衡问题,秦大河认为,科研实力强的研究所势必竞争力强,“这未必是坏事”。同样,有些学科带头人很能干、有水平,能从许多方面申请获得资助和资金,这也无可厚非。“如果担心资源重复浪费,可以设置上限,或者可以通过设立‘人均资金总量’来加强管理。”秦大河说。
 
经费要向人倾斜
 
目前科学界经费使用的现状是,项目预算用到个人头上的部分很低。对此,秦大河建议:“资金分配要向个人倾斜。应该把科技人员的工资真正提上去,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年轻科学家和我们还不一样,特别是他们需要买房,要应对孩子上学,还要赡养老人,养家的经济压力很大。”
 
秦大河认为,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科研经费相对充足,“与其在有些方面大手大脚,何不向个人倾斜?”
 
而对于“海龟”和“土鳖”的不同待遇,秦大河也有他的看法。他说:“从海外引进的科技英才是国家的需求,国家急需用人之际,给予他们较高的年薪亦无可厚非。但是,长期在国内工作的科学家,为什么不能拿同样的年薪呢?他们之中,不少人也达到了国际水平,有的还在国际机构担任学术职务,只是回国的时间较早,但这些老‘海龟’的收入水平与一些新‘海龟’相比,也难望其项背,这就不大公平了。”
 
“改革初期出现这样的‘混乱’尚可理解。”秦大河认为,随着国家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他们都是国家的‘亲儿子’,应当一视同仁才好。所幸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是凭着责任和兴趣在工作,不大计较待遇,但国家应当注意及时调整政策,以利调动全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中国科学报》 (2012-06-15 A3 院士大会特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