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钢 李益众 刘磊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2-4-6 15:41:17
选择字号:
百岁“汉字守护人”杜道生:经典成诵 述而不作
 
境界
 
每一个曾经走进杜道生家里的人,都会被眼前的一幕震惊。
 
老人的家是两间共10余平方米的狭小办公室,两屋之间有一个窄窄的门洞。里边是老人的睡房,里面一张上世纪60年代学生寝室用的上下铺窄木床,一个连漆也没刷的简易木制洗脸架,其余则全是各种资料。外边一间屋是老人的客厅、书房、饭厅兼杂物间。窗下竖着放了一张用了40多年的旧书桌,书桌上四周都堆着书,几支毛笔插在一个破杯子里,旁边是墨瓶和几个大大小小的放大镜。这些东西摆完后,只剩下一块巴掌大的地方。这点地方既是老人读书写字的书桌,也是切菜的菜板,还当吃饭用的饭桌。
 
与杜道生往来密切的四川师大青年教师李里说:“杜老的简朴生活除了出于对自然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安贫乐道人生境界的追求。”
 
一家电视台采访杜道生,问他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他对记者说:孔子最称赞的弟子是颜回,而颜回的生活就是“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老人的生活有条不紊,异常严谨。老人的儿子、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杜厚忠多次提出接父亲同住,或者请个保姆照顾他。对此,老人断然拒绝。他说:“老年人只要别人一照顾,自理能力渐渐丧失,我只要动得,就要自己照顾自己。”
 
老人95岁生日时,李里撰写了一副贺寿对联:道继孔颜寿追尧舜,生如松柏气似竹梅。李里说:“杜老是真正体会到颜回快乐的人,所以他过着那种清苦的生活仍是乐在其中。”
 
每有著述,杜道生必以蝇头小楷誊写整洁,自费油印,分赠友人和学生。油印资料的费用,就是用艰苦生活节约下来的钱开支。他说:“这就是弘扬传统,为往圣继绝学。”
 
周及徐说:“杜先生信仰中华文化的伟大,做学问,教学生,终生不已,不为世事所改、不因时俗所动。他研究《说文解字》和《论语》,不是将其当成一门学问,而是当成自己的信仰,真正地按照儒家的原则来做人、做事,并且恪守一生。”
 
情感
 
杜道生一生命运坎坷。13岁时母亲撒手人寰;50多岁时,原配夫人张淑华染病离世;随后,年仅16岁的二儿子杜厚瀛不幸夭折;96岁时,75岁的大儿子杜厚忠也因病走在了他的前面……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中最最不幸之事,他皆已尝尽。
 
在面对常人所谓的人生苦难时,老人表现出超常的泰然、平静。他常对弟子说,我最喜欢清朝学者王先谦先生注解《庄子》说的九个字:“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杜道生与其表妹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
 
四川师大中文系原系主任张振德曾讲起这段往事:解放时,杜先生的表妹夫、一位国民党军官以反革命罪入狱,一家数口孤苦无依。杜先生始终每月按时从自己的薪水中寄去生活费,供养表妹一家的生活、子女读书。后来,杜先生与这位表妹结为夫妻,二人相濡以沫。
 
上世纪80年代,那位国民党军官出狱重获自由。收到前夫的信,表妹哭了一夜。她既盼望与前夫团聚,又割舍不下现在的家庭,她让“表哥”拿主意。
 
杜道生也犹豫了很久,才作出决定:从私心来说,不愿意表妹离开;但勉强让表妹留下来,自己不安心。最后,他选择退出,让原来的一家重聚。
 
这一年,他已经70多岁。张振德说:“杜先生自此孑然一身,独自生活,以读书、教书为乐。”多年后,杜道生自己回忆说:“放她走,余生孤独也心安。”
 
中国古人说,知者乐,仁者寿。但有时长寿是一种痛苦,又谓:寿则辱。
 
2008年的一个午后,李里去看望杜道生。推开门,他看到老人竟横睡在地上,全身沾满了屎尿,神志还是清醒的,只是爬不起来。问他,才知道已经摔倒地上3天了,因没人知道,就一直躺在地上。
 
在医院治疗10多天后,老人竟奇迹般地开始好转。这时,更大的打击又来了——75岁的儿子杜厚忠因脑溢血压迫食道神经不能进食而住院。
 
儿子和父亲的病房就在一层楼,门斜对着门。儿子因吃不进食物,瘦得皮包骨。96岁的杜道生每天输完液,就拄着拐杖慢慢走到儿子的病房,坐在儿子床边。在昏暗的病房里,静静地守着垂死的儿子,好像是要苦苦留住这唯一的血肉至亲。
 
最终,儿子还是走了。几个月的悲伤后,老人又乐观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周及徐说,杜先生历经坎坷,而终能战胜悲伤,豁达宽厚,恬淡安然。对于古代先贤,先生最推崇孔子,常引《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每读这一章,我就想到杜先生,先生是《论语》精神的躬行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