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20 8:20:58
选择字号:
一代建筑大师吴良镛主要贡献与成就
 
■本报记者 吴昊
 
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吴良镛先生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51年,他主持清华大学建工系市镇组的工作,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其后又多次提出扩大建筑专业、建筑教育结合实践等建议。他曾与中国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一道创办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
 
1952年起,他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系主任;1956年主持全国建筑学会议,制定全国建筑学共同教学计划,在同年召开的全国基本建设会议上,提出建筑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
 
1959年吴良镛创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960年参与领导全国建筑学专业通用教材的编写,并主持撰写《城乡规划》教学用书。
 
1984年吴良镛先生在卸任建筑系主任后创办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又于1995年创办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数十年教学实践的积累和多次国外讲学考察的识见,使他不仅对中国建筑教育的经验教训与发展现状了然在胸,对西方建筑教育的流派论争与对错得失也认识深刻。
 
1991年,吴良镛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时,指出人居环境教育的创新思路:“由于人居环境科学狭义上是建筑、城市、园林、技术四位一体,无论是核心学科还是外围学科都涉及范围甚广,这就要求理论发展要‘浓缩’、‘提炼’、取消重复,需要新的整合,这是人居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培养科学领军人才,而不是培养什么层级的行政领导;发展善于实践的团体,让人才在集体中成长;对于培养对象要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
 
吴良镛先生作为我国建筑学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导师,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1981年又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
 
吴良镛先生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非常重视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着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理论的发展之路。
 
面对中国轰轰烈烈的建筑事业,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及古典建筑学的贫乏,他吸取中国文化、哲学的精华,融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
 
他提出,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形成“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以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 “广义建筑学”的构建拓宽了建筑学的内涵与方法,揭示了建筑的复杂性与广泛性,树立了整体观念与相互联系的观念。
 
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要展拓建筑学的学术事业”,认为建筑的内容,概念必须扩大,要从更大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构想一个理论的框架,以进一步揭示建筑的重要性、科学性。广义建筑学“十论”的提出即表明要多角度地从聚居、地区、文化、科技、教育、艺术方法论等方面来认识建筑,以“有助于建筑师在认识上、在观念上更好地树立全面的知识结构;决策者改善管理体制,完善决策方针;研究者明确目标,开拓研究领域;实践者开阔自己的事业领域和确立整体观念。” “广义建筑学”的提出与发展正引领了这样一条道路。
 
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吴良镛先生主持撰写的《北京宪章》。这是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第一部宪章,是对20世纪百年建筑的总结与21世纪的建筑展望,引导建筑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的方法论,而不是局限在狭隘的技术—美学范围内。吴良镛先生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件参与建设实践,努力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他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开始担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委员,以及如保定、北戴河、秦皇岛、邯郸、唐山等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他参加佛子岭水库休养所设计竞赛,获治淮纪念章与嘉奖令;参加杭州华侨饭店全国设计竞赛获一等奖(合作);参加国庆工程建筑方案设计,并且是国庆工程审查委员会成员。60年代,他参加长安街规划竞赛、北京左家庄住宅区试点工程设计建设、清华大学某试验基地图书馆工程设计;70年代,参加长沙火车站方案修改设计、北京饭店新楼设计、北京图书馆方案设计(五人小组成员之一),在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中,任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负责人,获先进工作者奖状及表扬。
 
改革开放后,祖国建设事业快速发展,需求日益提升,吴良镛先生积极参与了多个城市与地区的规划研究和实践,其中既有具体区域的规划、设计和专题研究(如广西省桂林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亚市中心区城市设计等),也有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如北京、天津、徐州、无锡、苏州等),更有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规划(2005-2007)为代表的跨越行政区域的综合整体研究。这些规划在推动地方建设发展的同时,在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上也都有很大建树,获得了专业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项目获2005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获建设部部级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作为一名建筑师,吴良镛先生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在始终不辍地进行着创作实践,包括: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博物馆设计(200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织造府(金陵红楼梦博物馆)设计(2003-),南通博物馆设计(2003-2004),钓鱼台国宾馆总体规划及钓鱼台国宾馆19号楼改建设计(1999-2001),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1996-1999),中央美术学院及美院附中校园规划设计(1994-2001),中国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前期方案设计(1994),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新四合院工程(1987-1992)等。他1989年起主持规划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实验项目探索了旧城有机更新之路,荣获多项国内大奖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92年亚洲建筑师协会为其颁发“优秀设计金质奖章”,1993年在联合国总部由应届联大主席授予“世界人居奖”。因为他对中国建筑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吴良镛本人也于2000年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胸怀天下、矢志不渝的人文主义学者
 
在某种意义上讲,吴良镛先生更是一个人文主义学者。
 
他致力于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与人文科学结合,追求“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的融合;强调地区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现和创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建筑与城市,同时又回归基本原理,以一颗赤诚之心关怀最基本的“人”的需求。
 
吴良镛参照西方城市发展过程,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独特规律,指出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应有地位。
 
1979~1980年,他应西德文化部之邀,任西德卡塞尔大学客座教授,为城市规划园林系、建筑系与应用社会科学系开设联合讲座“中国城市与建筑”,并于1985年出版英文版《中国古代城市史纲》;1989年国际文化理事会颁发荣誉证书确认他“杰出的艺术事业及对人类艺术遗产有价值的贡献”;2009年,国家授予他“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的称号。
 
吴良镛还是一位艺术家,自小酷爱美术,大学期间接受的是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建筑教育,领悟过宗白华、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等人的艺术境界;在美国留学时,师从沙里宁学习建筑与城市设计,同时进修绘画、雕塑(亦均是名师),艺术修养与视野都得到很大提高。
 
早在1944年他的水彩画《山村》就在重庆被选入全国第三届美展展出;《吴良镛水彩画展》1948年在美国匡溪博物馆展出,1949年在美国克里夫兰画廊展出;1981年《吴良镛画展》在西德卡塞尔大学展出;1979年参加北京书法协会展出书法;1986 年参加北京水彩画展;1987年参加全国建筑画展;1992年在北京及南京举行《吴良镛画展》;1993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个人画展;水彩画作品被选入《中国美术全集·水彩画卷》;《吴良镛画记》也已于2002年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2-02-20 B3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