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对中小学教育有相对统一的要求,设师范教授教学法,认定教师上岗资格,而大学教育就自由得多,鲜有人研究大学的教学法,好像只要读到了博士,自然就会教大学生了。究其原因,这与大学过分重科研成果轻教学不无关系。大学的名气只看成果。
中国这些年建设一流大学,越来越看重学校的大小、博士点的多寡、项目的级别,于是,所有人都把参照的目标设定为欧美的研究型名校,对那些以育人为优长的教学型大学不屑一顾,或者干脆一无所知。
华裔教授裴敏欣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建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应把学习美国的教学型文理学院作为优先目标,因为这可以(让中国大学)在短时间内赶上西方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水平。中国要打造自己的哈佛、耶鲁恐怕此生难见;但中国要建立能和美国一流的文理学院媲美的大学,则是完全可能的。”此说有理,其实还有一类能让知识立竿见影见效的专业学院,也值得借鉴。纽约电影学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电影(包括电视)是近年来的显学,同中国大学喜欢搞理论不同,最早开创电影学科的美国大学在这个领域内的主干课程则是影视制作,显然,后者更符合社会需要。但制作的教学难度非常大,光讲没用,放片子分析也还远远不够,必须有足够的设备,以及能教他们怎么上手的老师。纽约电影学院的教法是把师傅带徒弟融进现代大学教育。
师傅带徒弟,常常是一对一,教得深入,但效率低,而且学生跟一个师傅局限太大;初期的现代学校像工厂流水线,一人教几十几百,各科老师轮着教,效率高,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宽,缺点是忽略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流于死记硬背。纽约电影学院兼取两者之长,一个“电影美学”课,不从名家理论入手,而是从导演的角度,探讨摄影机位置、故事结构、演员调度、画面构图等技术手段的美学价值。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学生,四人一组一套设备,相互配合轮流拍片,其间各专业课老师分别来做指导和评点。
相比传统的学徒制,这样的大学教育既有多专业的综合,又有超乎具体的技艺美学审视;最重要的是人人主动,有实打实的本领,还给你机会在实干中测试新思路。这种“术”“道”结合贯穿始终,是中国大多数大学课程无法想象的,很难想象学生会不喜欢。
中国大学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照搬苏联,改成了以专业学院为主的体系;近几十年来朝美国模式靠,很多学院又并成了“大”学,仅存的专业学院成了永远进不了211、985的二等学校。很多并进大学的学院抛弃了活学活用的好传统,放手扩招,以大课为荣,教出的学生不会动手做事,只有一知半解的空头理论。这样的大学博士,博是博了,还不如纽约电影学院那种学院的本科生有用。
纽电这种教学模式对我们的大学改革有意义吗?对一般大学来说,未必要学他们全套课程的模式,但凡开了应用操作内容的课程,就不能只是坐而论道。就具体的影视课程而言,拍摄、调度、剪辑等早就不再是专业电影导演的专利,正在变成现代职场的基本技能,这方面的课程需求将越来越大,成为继外语和计算机以后又一种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公共基础课。但是知易行难,必须有好的老师和新的设备,能教学生动手做、用心想。
中国的大学应该这么教。这也应该成为中国大学改革最紧切的目标。 (作者:孙惠柱 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