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白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15 2:0:26
中国教育亦需要“养浩然之气”
 
“养浩然之气”是孟子在《公孙丑》上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被儒家学派和现代学者作为修身养性和塑造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
 
在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刘良华却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针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中国教育要养浩然之气”。
 
教育要培养“大丈夫”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应该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心智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发言中,刘良华指出目前中国的教育缺乏对于“大丈夫”的培养。
 
“我认为现在的教育很忽视对学生浩然之气的培养,觉得浩然之气离教育很遥远,因而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很多都呈现出一种女生‘小女人化’、男生‘女性化’的现象”。
 
刘良华表示,中国教育的女性化倾向是现实问题,反映为教师配置、教育目标、教育评价的“女性化”倾向等方面。而这种培养目标的“女性化”倾向反映到教育中就造成了我们现有的人才模式中缺少了具有阳刚之气的“大丈夫”。这就难免造成现实生活中人们日益缺乏一种英气、大气、豪气和勇气,缺少了见义勇为和临危不惧的宝贵精神,甚至会造成民族气节的缺失。
 
针对这一问题,刘良华提出在培养“大丈夫”方面,中国古代的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作用,“浩然之气”是教育的根本。
 
他表示,所谓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进而提出养成“浩然之气”者,也就能够成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中国的教育需要抵制弱不禁风的女子,需要鄙视白面书生式的男人,而要培养这样一批有“浩然之气”的人才,需要造就这样一批有“大丈夫”之“志”的人才,以此来坦然面对内忧外患。
 
教育要思考“大问题”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尽管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如果要清楚地认识教育和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首先就要明确教育目标。但是在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时,却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刘良华认为,教育者不要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做小事情”上,而是要在“做小事情”的同时,更要“想大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次关于教育的论战,分别是“孟荀之争”和“朱陆之争”,这两次论战中所涉及的“学与思”、“尊德性与道问学”、“知与行”等问题对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刘良华表示,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可以促使现代教育去反思一些“大问题”,即如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性地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及如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在现代教学中严格贯彻,去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去督促学生知行合一,才可以真正地实现“先立其大者”的教育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自食其力,自我主张,自身强健”的人才。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