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说,数据显示,中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年培养博士生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闻听这一消息,笔者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中国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不但高校教育的本专科在校生远超其他国家,如今连最高端博士生也超过了一向以高等教育自傲的美国。惧的是,我们的教育有这样强大了吗?抑或还是“大而不强”?
强大的教育应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一说到教育,好象就是学校,讲普通教育就是中小学,讲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讲高等教育就是高等院校,这就是所谓的各级各类教育,只此三家、别无分店,十分缺少大教育观念。事实上,党和国家多次强调指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就是说,教育在对象上要涵盖从婴幼儿到成人,用世界通行的说法是从出生到死亡,在内容上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既要发展学校教育,也要发展社会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网络教育等,既要倡导正规教育,也要倡导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考察诸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建设一个现代的终身教育体系,体系上不存在结构性缺陷,更不存在空白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认真地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渐探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如果体系不够完整,内容不够全面,就有可能畸形发展,表面上看规模越来越大,学历及文凭的层级越来越高,社会就业门槛也越抬越高,结果是人不得尽其才,物不得尽其力,实质上是越办越小,路子也就越走越窄。
强大的教育应该发展均衡、供给多样。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条件下谋求地区发展水平的大体均衡,这对于保障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对这一点非常关注,也是当前教育发展问题上为人所争论的焦点;但对于均衡发展来说,更重要的一点,往往也容易为人所忽视的,是要求体系内各个不同部分的多样化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等大体均衡,为具备不同经济与社会条件的人们去择取。通俗地说,就是既要开高档的“专卖店”,也要大众化的“超市”,还不能缺少了面向不利人群的“杂货店”。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历来是约束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关系,在供给上,应该毫不犹豫地把更多的资源与条件向困难和不利的人群倾斜,这是为政之大德,关注基层,关注困难,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行动,永远都具有非凡的道德魅力和道义力量。
强大的教育还应该功能全面、改革深入。关于教育的功能、目的与作用,不同社会环境下有不同的释读。教育不仅仅是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教育的社会责任是非常大的。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道德继承、文化袭承、历史传承主要靠教育来实现,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要通过发展教育来修道弘德、取义明礼、谐和图治,使教育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发展的动力,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助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标志的教育变革思潮,其基本诉求是,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历的社会走上学习的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国政府纷纷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努力实现学有所教,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一艘硕大的文明之舟,它将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众生驶向人类彼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全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念终始典于学”,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