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郭之纯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2008-9-15 14:51:10
评论:中国博士培养能搭美国的便车吗
哪怕彻底“推倒”,但更需要“重来”,而不是“关门大吉”
 
今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来自中国的学生最多,而尤以清华、北大毕业的本科生为最。旅美学者薛涌就此于9月14日《东方早报》撰文称:“既然美国能够接纳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国的许多博士课程就没有必要……博士的培养,还是要搭美国的‘便车’为好。”
 
薛涌给出这样两个理由:一是中国博士不能保证质量,故倡议“停止给大部分博士课程拨款”,以便让大学“可以专心于本科教育”,并将省下来的钱投放到义务教育上;二是“知识无国界”,由此,其甚至强调成为美国最大的博士预科“值得恭喜”。
 
中国博士多水货,大约的确是个事实;中国大学醉心于虚假的“高精尖”招牌,热衷于学科“大跃进”而不能专心于本科教育,也基本是个事实。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的博士培养的确需要瘦身,需从根本上提高质量。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将培养博士的重担寄托在美国大学身上。
 
作为高端的研究人才,博士最重要的职能是探索知识、创新技术,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安全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一意义上,所谓“知识无国界”只是泛泛而论,放诸实际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为掌握知识的专家是有国界、受限制的,技术更是普遍受到专利的保护。在“世界越来越平”的今天,虽然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能尽快享用到某些知识和技术的最新成果,但多数的享用却要付出很大代价,因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全球化时代分外严格。正因如此,美国博士和研究机构的知识成果,从来都不肯无偿让中国使用,哪怕那位美国博士的“预科”就是中国的大学。
 
众所周知,由于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中国的许多企业只能停留于“打工”的层次,利润极其微薄。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使得中国的工业和经济融入世界的工业和经济体系越深,就越显现出尴尬而无奈。这种现象,就与中国缺乏对大量高端人才的控制有关,可以说,因为专家有国界,相关的知识技术及其衍生的利益,都同时具有了国界。
 
或许有人会认为,可以等着那些洋博士回来发挥才能啊!这种想法其实有些天真。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看,中国毕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期待留洋博士多多回国效力并不现实。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点: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81.5万人,选择留在国外的比例超过75%。
 
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博士培养可“搭美国便车”的建议,可以说很不靠谱。或许中国目前的博士培养确实已经走上了弯路,哪怕需要彻底“推倒”,但推倒之后更需要“重来”,而不是由此便“关门大吉”。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