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29 22:28:35
自然灾区心理灾区与经济灾区要分别对待
 
“根据一些调研结果,我觉得,当前灾区重建工作要从整体的角度,澄清自然灾区、心理灾区和经济灾区这几个基本概念,这是我们重建工作的理论依据之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时勘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提出要首先解决心理灾区。
 
6月14~16日,时勘第二次赴灾区,考察了北川、安县、绵阳、德阳等灾区的现状,对于灾区重建,特别是企业重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其间,中国科学院预测与决策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了“灾后重建规划与管理”研讨会。该研讨会主要针对自然灾区、经济灾区等关键概念、灾难后受灾群众短期的应激性反应及其对于四川灾区重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特别针对灾区重建中特殊人群,如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的救助,农村重建的互助行为,外地迁移者、投亲靠友者的心理适应,特别是灾区企业重建、员工的社会安全与领导决策问题。
 
“我第二次去四川考察发现,接受救援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比如,农村的互助救援,村干部的组织、激励都非常重要,有了干部带头,群众才不会仅仅限于‘等、靠、要’。国外企业灾后重建的很多研究结果都告诉我们,灾后员工很可能更多地对于企业提出薪酬要求,等候更多的救援,而在主动性、绩效任务方面,希望组织降低要求。而积极主义导向的组织文化的建立是尤其重要的。目前,我们正在与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就灾区员工的心理援助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我以为,这也是企业重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时勘说。
 
首先重建心理灾区
 
自然灾区主要从自然灾难对于所在地区造成伤害的严重性来界定灾区的损失程度。地震灾害更多地考虑自然伤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程度,因此,关心灾区重建更多的是灾区民众的生活安置,如何重建家园、如何解决居住地人员的生活条件和病人救助等。时勘认为,自然灾区的重建首先应考虑到心理灾区重建。
 
对于受灾群众而言,伤害不仅是生理方面的,更是心理方面的,这种疾病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重大灾难引发的焦虑障碍,其特征是通过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或者闪现,持续地重新体验到创伤性事件,人们在生命受到威胁或者严重伤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容易发生这种心理疾病。
 
无论是创伤的受害者,还是看到创伤情景的人都可能患上PTSD,患上PTSD的人也可能同时患上其他心理疾病,如重度抑郁,物质滥用和性功能障碍等问题。PTSD发生率为1.5%~70.0%,一般范围是20.0%~30.0%。唐山大地震PTSD发生率为18.48%,延迟性PTSD发生率为22.17%,地震所致孤儿中PTSD总发生率为23.0%。
 
根据历次地震情况,时勘认为,本次约有15%~20%的受灾人群需要接受心理援助,其中约有5%的人需要长期救助。如此计算受灾人群中有200万人需要心理援助;如果针对死伤者家庭成员和劫后余生者,也将有至少数十万人需要专业性、长期性的心理援助。
 
专业队伍供不应求
 
与心理援助的需求相比,我国持有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的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即便加上心理学研究生数量也不足。据介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正在作系统规划,并开展具有长远发展效能的本地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培训工作。
 
时勘说:“灾后一个月到三个月这个时期心理援助特别重要,如果一些问题不能在这个短期反应阶段得以解决,这些心理障碍可能会发展成特质性的东西,在未来的生活中,一旦出现新的生活事件带来的刺激,可能会激发新的问题。所以,解决这一阶段的‘心理灾区’问题尤为重要。”
 
他建议多层次、多角度、系统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从国家层面,可以由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建国家应急心理援助队伍,根据国内外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紧急需求,接受国家突发事件总指挥部统一调度,解决应急问题和培训问题。组建国家心理救援应急队伍。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除了专业的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国家的应急心理援助队伍也可以奔赴灾区,进行指导性服务。
 
其次,各省市心理学组织和全国学会的专业委员会,要根据事件的专业要求和地区要求来协同配合,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长效机制建立的角度出发,把灾区的心理援助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比如,国内有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主要涉及与灾区重建有关的社会心理援助、特别是重建企业的员工、管理者的心理援助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在灾区重建服务中,员工援助师的专业服务是重建心理援助的核心服务任务。员工援助计划是一项为员工个人、管理者、组织提供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各种困扰、提高工作效率的服务领域,员工援助师就是专门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新职业,其工作职能主要涉及服务对象的个人生活、工作问题和组织发展等三方面问题。时勘介绍,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四川灾区全面展开。
 
心理救援人员也有创伤
 
心理援助人员作为灾后救援队伍的组成部分,也有可能形成替代性创伤。比如一些北京市去灾区救援的人员,从首都机场返回单位的途中,见到迎面来的救护车,就会很自然地说出又是一批死难的病人去殡仪馆了,其实,他们已经不在灾区,但是,数周的救援工作留下的印象还挥之不去。
 
时勘说:“救援人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理上也受到影响,而且持续的时间和周期长,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干预难度并不比受灾群众低。最好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建立救援人员心理健康援助系统,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救援人员心理健康援助系统一般包括:救援人员的关键生活事件分析、救援人员的压力源诊断、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康复模式、救援人员心理援助的效果评估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建立对于帮助救援人员面对各种复杂的压力情境是有显著效果的。
 
“我们目前已经建议各地政府,在救援人员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之前,提供3~5天的救援后恢复培训,相关的培训手册、方法和评估系统我们正在建立之中,也欢迎社会各界以及专业人员的参与。”时勘说。
 
支援经济灾区
 
“从我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全国各省根据中央政府的部署,采用了对口支援的方法来帮助四川灾区的建设,比如,广东对口支援汶川,北京对口支援邛崃,这对于遭受地震灾难的四川各地的经济重建非常必要;但是,四川人民自己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也要振作起来。现在的灾区重建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时勘说,以绵阳地区为例,这是国内一个重要的工业发展区,如果受灾能够分为自然灾区和经济灾区,这里按照经济灾区计算,是最大的经济灾区,更需要全国在经济灾区的重建过程中进行扶植。
 
经济灾区与自然灾区的概念的改变,可能带来一些重建战略部署的根本性改变。时勘分析,首先,从国家灾后重建的布局方面,要把绵阳等经济发展地区因为地震灾害破坏带来的损失作为援建的主要目标,通过地区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把一些与四川灾区重建直接有关的产业基地建设在这些地区,包括短期见效的高新技术投入;这样,增加本地的就业机会,使得自身的造血机能发展起来,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从另外一个方面,要充分相信四川人民经历地震灾害之后,心理状态的积极变化,使他们更加珍惜发展机会。不要完全把自己的发展依赖于外部,而是要尽快激活内部的作用机制。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