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月7日,在顺利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距月球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工作轨道,在这里全面展开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并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语音数据和清晰的月面图像。11月26日发布首幅月面图像,展现了月球的真实世界。它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图像覆盖区域属月球高地,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首幅月面图像的传回,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使我国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国家的行列。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
2.研制成功特深井石油钻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1月16日宣布,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在中国石油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这台钻机是国内外第一台陆地用12000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也是目前全球技术最先进的特深井陆地石油钻机。在此之前,仅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生产过一台12000米模拟控制的直流电驱动钻机。
该钻机所有主要部件均由宝石机械公司组织自主研发,并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其核心部件绞车的提升能力达6000马力,为世界之最;其“心脏”泥浆泵为自行研制的52兆帕、2200马力高压泵,也是世界上工业应用的最高配置。
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的研制成功,将把我国陆地和海洋深水油气田、大位移井及其他复杂油气田超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石油钻井队伍在国际油气勘探市场的竞争力。
3.癌症治疗研究获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梁伟、杭海英领导的课题组,关于纳米胶束搭载化疗药物直抵癌细胞的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4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上。粉末状聚合物乙二醇衍生化磷脂溶入水中后,可与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自动组装形成新型输送载体——直径10纳米至20纳米、包载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进而提高阿霉素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和对深层组织细胞的渗透,增强其抗肿瘤效果并降低毒性。
此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关于发现癌症治疗新靶点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Raf-1调控蛋白,第一次揭示了Raf-1的空间调控方式,并提示了一种在高尔基体上遏制ERK信号通路的新机制,为研究肿瘤细胞过度增生的分子机理,进而治疗癌症提示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4.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
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杨涛、陆朝阳等,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刷新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纪录。该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英国《自然—物理》上。审稿人评价其是“光学量子计算领域至今最先进的实验工作”和“一个出色的成就,为量子计算、量子纠错和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铺平了道路”。这一成果表明,我国在多粒子纠缠研究领域,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
猫态的概念,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悖论,即箱子里的一只猫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而是同时处于死和活的状态。尽管这种薛定谔猫态在宏观世界是不存在的,然而在微观世界里科学家们可以用光子或者原子来制造这一种猫态。而簇态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比猫态纠缠更加紧密的纠缠态,这种独特的性质使它成为单向量子计算机的物理载体。
5.发现6.32亿年前动物休眠卵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尹磊明为首的科学家小组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休眠卵化石。这一成果以《陡山沱滞育卵囊中动物胚胎化石》为题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他们选择湖北宜昌晓峰河剖面开展研究,对陡山沱组大量发育的燧石(硅质)结核开展逐层采集样品。通过实验室的岩石切片,尹磊明等从600余个薄片中获得了大量原位保存的具有显著刺状突起的“疑源类”化石。他们进一步研究获得重要科学发现。
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是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与以“瓮安生物群”为代表的动物化石年代相比,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000万年。
6.首架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完成总装下线
新支线飞机ARJ21,9月28日完成了最后的总装,由上海飞机制造厂在西安正式交付给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飞机强度研究所开始静力试验,并于12月21日下线。这一全新数字化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支线客机由国内八家航空工业单位共同参与研制。ARJ21的研制成功,表明了中国已首次走完了新支线飞机部件研制、大部件对接、全机结构总装的全过程,标志着中国新支线飞机的研制工作全面完成,中国飞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
ARJ21是一种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机翼长13米,有70~90个座位。在技术上,它和目前的115座单通道大飞机差别不大,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用支线飞机。它有两大优势:第一,它按照中国的自然环境设计,能满足国内绝大多数机场,特别是以昆明机场为代表的西部航站的起降要求;第二,它比国外同类飞机更宽,更舒适。
7.发现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6月13日宣布,经研究确认,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发现一具巨型兽脚类化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
这具化石是我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大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的,体长约8米,站立高度超过5米,体形可与著名的暴龙类相比。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局的学者经过两年的联合研究得出结论:这具化石属于鸟类的近亲——窃蛋龙类,而且是一种处于过渡类型的窃蛋龙。专家最终将其命名为二连巨盗龙。它是恐龙向鸟类演化中的一个特例,一般的似鸟恐龙个体较小,多数体重在几公斤,有的甚至不足一公斤,但这只二连巨盗龙的体重却达到了1400公斤,是其近亲尾羽龙的近300倍。
《自然》杂志发表这一研究的系列成果,并作为重点论文推荐。
8.发现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应中完全失效
20世纪初,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和奥本海默共同提出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是分子物理、量子化学和量子物理研究中有效而且常用的基础手段,可用于建立简单化学或物理系统里的分子动力学模型。然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等科学家利用自行研制的科学仪器并结合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装置,在实验中发现,低碰撞能下,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在重要化学激光体系氟加氘反应中完全失效,精确的理论计算有力地支持了这一重要实验结果。该项新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是非绝热过程动力学研究中的一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突破,同时对进一步理解这一重要化学激光体系的反应机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论文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9.建成首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同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落成竣工。该种质资源库将建设成为国际上有重大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保存设施和科学研究平台,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建成后的资源库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DNA库、微生物种子库、动物种质库、信息中心和植物种质资源圃,将收集保存1.9万种19万份(株)种质资源。
建设中国西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政府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将对中国参与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竞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英国《自然》杂志专文报道了该项目的启动。国际著名植物学家、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Raven和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主任Peter Crane都到建设现场进行了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10.大豆新品种创亩产371.8公斤高产纪录
由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主持育成的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35”,2007年在新疆石河子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实验地上,实收1.2亩,亩产达371.8公斤,这是新世纪我国大豆的最高产纪录。“中黄35 ”2006年8月已通过国家审定,区域试验亩产205.1公斤。确定在黄淮海地区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夏播,又于2007年确定在我国春大豆晚熟组试验地区辽宁、河北、陕西、宁夏、甘肃等地春播。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大豆课题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采用该品种进行超高产试验。
该品种含油量达23.45%,符合国家当前关于扶持油料生产的政策。
专家认为,大豆新品种“中黄35”在新疆地区作春播品种是适宜的,在肥水得到满足且栽培管理精准的条件下,亩产还能达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