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不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建立和发展地方大学,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而造成的重心偏高问题。
■促进地方大学的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据统计,全国地级行政区划中没有设立本科院校的还有113个,占全国地级行政区的33.93%。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地方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地方大学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转变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地方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实现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地方大学也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如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1908所,其中地方所属所管院校17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2%。在全国740所本科院校中,地方本科院校有634所,占85.7%。从大学数量上看,地方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2007年我国地方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1716.8万,占全国总数的91.1%。地方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522.8万,占高校招生总数92.4%。从招生规模上看,地方大学承担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
除此以外,我国地方大学也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快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07年我国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地方普通高校381所,占全国总数的79.5%。地方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56.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49.6%。由此可见,无论从地方高校本身的数量,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上讲,我国地方大学在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大学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只有21个省级区域拥有部属高校,且大多位于直辖市及省会等特大城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部分省域的集中分布,直接导致其招生比例向所在区域倾斜。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人口仅占全国3.28%,但部属高校招生录取比率却占34.61%。这种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性严重制约了各地方尤其是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并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各省域、各地区社会经济总体上呈现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科技、人才等方面迫切要求有更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来支撑。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发展层次和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大学的发展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下移和拓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一些高等教育不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建立和发展地方大学,可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均衡性,实现教育公平,并有利地促进高等教育更加贴近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研方向上直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结合,提高高等教育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了高等教育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而造成的重心偏高问题,从空间上和层次上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促使其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更加广泛。
地方大学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科学、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一些部属高校的设立和建设,满足了国民经济若干主要行业的产业发展需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高的影响力,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表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征。美国劳工部研究表明,该国50年来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所占比重没有变化,一直保持20%左右,而面向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所占比重则从20%上升到60%,这充分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作智力支撑。
地方大学以“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为发展思路,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如我国一些中央行业学校通过与地方共建、与地方进行产学合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与科技支撑,成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实践表明,地方大学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促进地方大学的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是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它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方大学需深入挖掘潜力提升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高等教育的动力也随之越来越强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人数将达到30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中央政府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但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增加高等教育投资,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发展高等教育,满足本地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化将是必然趋势。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的目标,需要依靠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来实现。
而另一方面,尽管地方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据统计,全国地级行政区划中,没有设立本科院校的还有113个,占全国地级行政区划的33.93%。而绝大多数地级区市都把至少拥有一所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因此从数量上来看,地方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发展水平和层次上看,以2006年为例,教育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资助创新团队,部属高校54个,地方高校9个;“新世纪优秀人才”部属高校805人,地方高校132人;共批准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属高校256个,地方高校157个;已批复建设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属高校85个,地方高校41个;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部属高校42个,地方高校17个。可见,地方高等教育在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水平等方面与部属高校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深入挖掘潜力,提升发展水平。同时地方大学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交流、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等多方面问题都需要逐步得到解决,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地方大学的发展绝不只是地方的事情,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共性问题仅靠单个学校难以完成,需要地方高校共同探讨。既要争取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在内的多方面外部力量的支持,还要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