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高博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8-10-13 12:3:46
诺贝尔奖:华人获奖有赞有叹 日本丰收且喜且忧
 
本届诺贝尔奖刚刚公布,物理、化学和医学奖将按惯例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颁发。得奖者中有五位亚裔,一名是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其他四名都出生在日本。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国和日本舆论的热议。
 
中国:反思缺憾深层原因
 
本届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钱永健和其他两位科学家,他们三人先后发现和应用了水母中的绿色荧光蛋白质。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在新泽西州李文斯顿市长大,16岁时,赢得国家西屋科学天才奖,之后入读哈佛。被学界公认为涉猎广泛、聪明过人。由于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钱学森的侄子得了诺奖”成为国内相关报道的大标题。
 
有中国记者问钱永健其成就对中国科学家意味着什么,钱回答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但是,如果中国人能为我的获奖感到高兴与自豪,并且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加深对科学的兴趣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有媒体评论指出,钱永健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与其家庭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了堂叔是著名的导弹专家钱学森外,钱永健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大学工程系的教授,哥哥钱永佑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而钱家的子孙都是按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来排辈份的,这八个字就是一种家族类似的精神的传承,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显而易见。
 
但互联网上一种更为主流的意见认为:“他出生在美国,吃的是美国饭,喝的是美国的水,受的教育是美国的教育,与中国何干?”的确,钱永健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不大会说中国话。
 
联想到之前六位华裔诺贝尔获奖科学家都是美籍,有评论抱怨说:“一到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就能获诺贝尔奖。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国家的土壤不能够培育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本届诺奖再次引发对中国教育和科研体制的抨击。广州日报评论称:“诺贝尔奖是奖励原创性研究的……什么时候中国的学术界也像体育界一样与世界接轨,全面建立以原创性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学术研究机构领导的去留也主要由原创成果的大小多少决定,那表明中国人真的开始想得诺贝尔奖了。”
 
日本:骄傲之余忧心忡忡
 
与钱永健同时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有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另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物理学奖,另一位物理学奖得主南部阳一郎也是日裔,毕业于东京大学。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和田中耕一、2002年的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日本近8年来已涌现6位诺奖得主。
 
益川敏英和小林诚都是“土生土长”的日本学者。68岁的京都产业大学教授益川敏英甚至从未出过国。日本媒体称这两人为“纯国产”。他们得奖的消息使日本朝野十分振奋。麻生太郎首相7日晚亲自打电话向益川和小林两人表示祝贺。麻生首相还就4名日本科学家获奖一事表示:“日本人可以对自己的实力更有信心。日本必须变得更强、更开朗。”
 
日本的成就在中国引起反响,许多网民表示:日本2001年设立“50年再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如今看来并非狂妄。也有不少文章分析了日本频获诺奖的原因,包括“以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和近年来不断加大的科研投入。
 
但日本舆论认为本国的科研投入不足。《朝日新闻》社论指出,“2007年日本科技研究和开发预算为3.5万亿日元,而美国为17万亿日元,欧盟为12万亿日元,中国为10万亿日元,日本的投入显得太少。”
 
另外《日本经济新闻》指出,此次获奖的2名日本人不是在日本而是在美国取得成果,“美国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其科学研究者的收入也比日本研究者多数十倍。此次获奖的结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日本人才外流的问题。”
 
新华社报道说:“30多岁就赴美从事研究的下村修获化学奖,诺贝尔奖网站一开始把他的国籍错写成‘美国’。日本诺奖获得者中带着的那一丝美国色彩,让日本人欲说还休,并开始反思本国的人才流失现象。”
 
日本科学界期待此次获奖,能够吸引日本青年一代投身理工专业。有数据显示,近年不断涌现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报考人数却持续下降,录取比率从2.7比1下滑至2.3比1。内阁官房长官河村建夫在祝贺获奖的政府简报中提道:“孩子们如果能够对物理和化学感兴趣的话,就能阻止现在普遍担心的理工专业生源短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