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建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17 2:55:30
要想获诺贝尔奖先从科学素养教育抓起
黄建海:从钱永健获奖说开去
 
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又有了一位华裔面孔,也算是一件喜事,但是不论国人再怎么联想,除了肤色和长相外,钱永健的的确确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因为他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接受的也是美国教育。不过不管是否是中国人,钱永健获奖的事实再次论证了笔者的一个判断: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先从科学素养教育抓起。
 
钱永健从小对化学感兴趣,这得益于宽松的家庭科学教育氛围的感染。据说小时候的钱永健身体不是很好,因为气喘病只能经常呆在家里,当两个哥哥在玩户外运动时,钱永健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少年是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最好时光,钱永健抓住了这个大好的时机,及时树立起对科学的极大兴趣。当然,比这种自发的科学萌芽更加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对钱永健科学素养形成所施加的积极影响。
 
看见儿子如此喜欢摆弄化学实验,于是父母特地给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想要进一步激发儿子对科学的兴趣。
 
不过,很快这一套安全的化学装置就无法满足钱永健的求知欲,这时他想到了从书本上寻求新的化学兴趣。结果“在学校的图书馆,我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化学课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学实验”。钱永健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立即玩起了更加危险的化学实验。之所以要涉足炸药这种更加刺激的化学实验,除了科学探险外,这中间还涉及另一个重要的科学素养——好奇。由于好奇,钱永健想要亲眼看看爆炸是怎么回事。据说有一次,他和两个哥哥一起自制了一个手榴弹,还未等掷出去,就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炸坏了,弄得满屋子都是烟。
 
好奇、冒险、兴趣都是重要的科学素养,有了它们,无论是进行科学实验还是进行科学学习就有了动力。实验与动手既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正是在这些科学素养的滋润下,钱永健16岁就获得了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科学天才奖,同时拿到该奖奖金进入哈佛大学深造,至此儿时形成的科学素养一直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因扎实的科学素养而最终步入神圣诺贝尔奖领奖台,这样的科学故事就在不断重复上演着,改变的只是获奖者的名字,不变的是凝结在他们身上的科学素养。诸如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漫无边际的科学好奇、大胆有为的科学冒险、无限遐思的科学幻想、神奇的科学手艺、超凡的科学实验能力等等。
 
无独有偶,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柯尔,9岁时也收到父母送给他的一套化学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小柯尔就作出决定,将来要成为一名化学家。
 
面对伟大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素质的问题,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克勒默的答案是好奇心,或者说是探索的欲望,以及怀疑的态度。他更是激励中国青年人要有好奇心,并批判性地去思考去冒险。
 
200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保罗·诺斯也说:“很多科学家共有的特点是拥有好奇心,对世界拥有好奇心。”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他是10岁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前苏联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消息后,有一天晚上好奇地在夜空中看到了它,“当时就觉得奇妙极了,开始对科学有了兴趣,实际上还是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
 
保罗·诺斯认为好奇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能让孩子对世界感兴趣,二是去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情。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斯莫利,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懂得对孩子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家庭。当他还依偎在母亲怀中的时候,就开始听母亲讲阿基米德、达·芬奇、开普勒和牛顿等大科学家的故事。他曾和母亲一起通过家里的显微镜观察单细胞组织,而这架显微镜还是父亲送给母亲的结婚周年纪念礼物。
 
据说费曼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他父亲就曾预言说:“如果是男孩,他会成为科学家。”当然费曼父亲的这个预言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而是当真的。费曼出生后,整个儿时其父亲都是以这个预言为目标来训导儿子,对儿子施行了严格的科学素养教育。结果正如其父所预言的那样,费曼成为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至此,还有什么好说的,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先从科学素养教育抓起吧!
 
(作者为深圳高级中学副研究馆员)
 
《科学时报》 (2008-10-17 A3周末评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