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房琳琳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8/6/15 17:00:32
选择字号:
中国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令世界瞩目
学术共同体拍手称快

 

“中国在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越来越强硬。”《自然》官网9日刊载的题为《中国推行全面改革 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综述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这一观点,重点解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13日,《自然》再发评论员文章,以《中国在解决科学欺诈问题上树立了强有力的榜样》为题,明确指出,“新规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处置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强打击措施”。

系列文章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中国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包括剽窃、使用欺诈性数据、伪造简历和同行评审造假等。评论文章指出,过去二十年来,各种中国政府机构已经提出了打击科学欺诈和不当行为的方案,但成效有限。

“黑名单”与学术前途挂钩,论文数量与能力评价脱钩

综述文章关注到四点措施——

第一,科技部将负责管理学术不端行为案件的调查和裁决,这是中国第一次将此类案件记录在由科技部设计、维护的国家数据库中。一旦列入黑名单,可能影响研究人员获得未来项目资助或研究职位的资格,并可能影响他们在学术界以外寻找工作的机会。

第二,科技部将建立一个“差评”科学期刊黑名单,既包括国内刊物,也包括国际刊物。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将受到警告,这类文章本身也不会被用于升职、工作成绩和申请项目的评估。

第三,作为改革的一部分,科技部将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制定学术不端行为的标准、监督和调查有关指控的条文草案,以及根据不端行为的类型决定处罚的严重程度。如果机构保护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人员,他们的科研项目资金可能被撤销。评论文章认为,此举给新规政策装上了真正的牙齿,足以彻底清除不端的学术行为。

第四,该政策还包括一项计划,以彻底改变对研究人员的工作和研究经费的评估标准。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对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特别重视,而新规则要求更关注学术论文的质量。

学术共同体拍手称快,期待“掠夺性期刊”黑名单公布

最新评论文章说,“中国政府给予科研的慷慨预算,不愿意浪费在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糟糕影响中。”其中对于“掠夺性期刊”的打击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认为这类期刊学术质量较差、管理不善,仅仅为了获利而出版。中国科技部正在排查此类学术期刊。如果发现科研工作人员将政府拨付的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用于在这类出版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将陷入更大的麻烦中。

评论文章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论文生产国,中国的系列新规可能会让这些‘掠夺性期刊’失去业务,但对所有的科学家都有好处。”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科学诚信课程负责人保罗·泰勒评价认为:“明确指出发表在‘差评’期刊上的文章不计入绩效评估中,会产生强烈的信号。打击劣质和掠夺性期刊的计划,在实践中是一个好主意。”但他提醒,发现有问题的期刊始终是难题,也是制定黑名单标准时必将面临的挑战。

专家点评

学术不端行为将会给中国的科技事业乃至全球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首先,这些行为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国际声誉。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是全体中国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个别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形象,使得中国的科学成果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例如,有研究表明,发表在《自然》系列杂志上的中国论文被引次数,只有同期杂志上美国论文的56%,使得真正高水平的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的科学家,难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平对待。

其次,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地败坏了科学道德和学术文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发现真理的神圣事业,真实诚信是其基本准则。学术造假的危害不仅损害了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声誉,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玷污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动摇了社会对学术界研究成果的信任基础,对中国科技事业将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

最后,学术不端行为还会严重损害现有科学评价体系。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在多年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基于诚信的同行评议机制,几乎所有国际期刊和基金评审过程中都以不同形式采用了同行评议的方式。在过去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中,一种常见的行为就是在评审流程中造假。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会损害造假人的学术声誉,而且有可能动摇同行评议机制作为学术评价的基础制度设计,对科学事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点评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薛澜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