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6/8 18:03:57
选择字号:
国际学者聚焦“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新证据”

 

2018年6月6日~8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北京自然博物馆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自然历史专业委员会支持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己究竟是从何而来的,而哺乳动物是这段演化历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但由于年代久远,化石本身又非常稀少且零散,古生物学家想要深入研究并不容易。

1997年,早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发现了第一种哺乳动物,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许多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中生代哺乳动物被陆续发现和研究。近年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中生代哺乳动物研究中的重要标本来源,多项重要研究成果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完成。

但是,在早期哺乳动物的研究中,古生物学家对许多生物学现象以及一些重要门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等问题,还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此次会议,正是旨在加强古生物学界在中生代哺乳动物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天时间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5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了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的最新进展,探讨了不同阐释方法带给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及其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与会专家还现场观察了中国近年来发现的部分重要早期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罗伯特•莱斯表示,古生物研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它的可复制性。解决方法,就是让古生物学家能有机会大量看到、接触到那些化石和标本,从而更好地了解已经发表的科学论文里的原理、概念。

与此同时,11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共同联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了“中生代的哺乳动物”特展。学术会议与科普相结合的做法,也得到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的支持。他表示,科普对于古生物这门学科尤为重要,科普对科学研究本身是有所帮助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