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9-6-5 16:56:09
选择字号:
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综合勘查水银洞金矿示范区获重要成果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综合勘查评价技术与示范研究”,在该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的重点资助下,经该所夏勇、苏文超、陶琰、张兴春、付绍洪、罗泰义、姚林波等科研人员与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和贵州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人员近5年的联合攻关,在水银洞金矿示范区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一是建立了水银洞超大型层控卡林型金矿成矿找矿模型:(1)系统总结了黔西南地区及邻区卡林型金矿成矿的地质背景。(2)基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的研究,明确水银洞金矿为层控卡林型金矿床,规模达超大型金矿床。(3)首次发现和报导了100余粒自然金颗粒,为卡林型金矿所罕见。(4)成矿流体包裹体按室温(25℃)下包裹体的相态特征以及冷冻过程中相的变化划分为液态CH4-N2-CO2(LCH4+N2+CO2)、气相CH4-N2-CO2(VCH4+N2+CO2)、气液相VCH4+N2+CO2+H2O、富CO2流体包裹体、气液相(H2O-NaCl)流体包裹体五大类。(5)首次取得了水银洞金矿与金矿成矿密切相关的方解石脉的Sm-Nd 等时线年龄(134-136Ma)。(6)建立了水银洞超大型层控卡林型金矿超压流体成矿模式。(7)首次提出了层控卡林型金矿深部成矿作用地球化学“三部曲”过程:含铁碳酸盐溶解(去碳酸盐化)释放Fe→溶解的Fe+2硫化物化与Au沉淀富集→碳酸盐脉的形成。
 
二是提出了主要找矿标志:(1)构造标志:矿床依附于区域性短轴状灰家堡背斜轴部高点位置。黔西南地区普遍存在的 “大厂层”构造蚀变岩及背斜构造是良好的构造找矿标志。背斜轴部易于形成断裂而成为深部含矿热液向上运移的通道或矿体就位场所。研究表明,水银洞矿区具有背斜核部和低角度压扭性断层控金和稍晚的高角度张扭性断层控汞或汞-铊的成矿规律。(2)蚀变标志:广泛的去碳酸盐化、细粒浸染状黄铁矿化、硅化、白云石化是找金的蚀变标志,凡有金矿化的地方,都具有这几种蚀变组合。与金矿化有关的碳酸盐脉是深部去碳酸盐化过程在地表的表现形式,是寻找深部隐伏型卡林型金矿床的最重要找矿标志之一。(3)地层岩性标志: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地层中的碳酸盐岩是找寻类似于水银洞金矿床的地层岩性标志。特别是厚度较薄的碳 酸盐岩与厚度大的碎屑岩不等厚互层的组合最为有利。含Fe碳酸盐岩是形成高品位、大型金矿床最重要的赋矿围岩。容矿地层中粘土岩→生物屑灰岩→粘土岩的有利岩性组合在形成短轴背斜中有非常好封闭作用,构成了很好的圈闭构造。金矿产于背斜核部。(4)地球化学标志:Au、Hg、As、Sb元素组合沿构造轴线分布,指示着成矿元素Au等在有利构造带的富集规律。Au与Hg、As、Sb之间往往表现为“不在其中,不离其踪”特点。
 
三是“攻深找盲”及成矿预测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矿床受构造和有利岩性组合联合作用所控制、Au-Hg-As-Tl有规律的共生分异为深部成矿信息提取及层控卡林型金矿隐伏矿床成矿异常识别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黔西南区域盲金矿找矿提供了方向。(2)构造地球化学成矿找矿研究表明,Au-As-Hg-Sb四种元素的异常分布上最大程度的迭合区是有利的成矿作用区。(3)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区出露地表的断裂带或矿体上盘往往发育碳酸盐脉或雄黄(雌黄)-辉锑矿-碳酸盐脉。这种碳酸盐脉的大量发育,可能暗示金矿床的深部曾经发生含Au热液与含铁碳酸盐岩地层或胶结物相互作用(去碳酸盐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它们可能是与深部金矿化有关的去碳酸盐化过程最直接的宏观地质表达。
 
据该课题负责人之一的中国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夏勇研究员介绍,该课题科研成果经勘查验证,使水银洞金矿新增储量数十吨,延长矿山开采年限十余年,成为黔西南第一个超大型层控卡林型金矿床,其潜在经济价值近百亿元。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