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27 8:46:13
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入地”科普报告会
 
4月22日,为配合世界地球日,以及当天启动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了“认识地球,走进深部”专题科普报告会。
 
深部探测技与实验研究项目的主持人董树文在报告中介绍了“入地”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他说,人类“上天入地下海”的三大梦想中,“上天”已经基本实现,在这方面我国也位居世界前列,而“入地”却是比登天更难,人类深入脚下的尝试,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险,因此,人类对地球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目前人类入地的极限是苏联人创下的,其纪录是深入地层12公里。董树文说,相比地球6000多公里的半径,12公里也只是触到了地球的表皮。我国在大陆钻探上最优秀的成绩,是位于江苏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井”的大陆钻探工程,井深5000米。汶川地震后,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与中国地震局又组织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计划在地震带斜向钻探2000米深洞,放置多个探头,以收集即时数据,深入了解底层的断裂程度。董树文说,这个从去年开始钻探的工程,如今已颇有成效,安放探头的工作即将开始。
 
董树文在报告中还专门介绍了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深部探测方面的研究现状。据统计,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共有20多项。在报告会上,董树文还介绍了刚刚启动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的具体情况。
 
地球科学家们纷感责任重大。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在此次科普报告会上的报告主题就是《汶川地震与深部构造》,他在讲解了地震形成的机理之后,特别强调,深入地球的尝试,将为人类了解地震、控制地震提供更多的依据。地震预报可分为3个层次:经验预报、统计预报、基于物理规律的数值预报,最后一个应当是准确性最高的。他说,气象预报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数值预报的设想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成为目前先进国家的可靠预报手段。在报告的最后,石耀霖提出了两个问题,“地震数值预报离我们还有多远?地震控制离我们还有多远?”他说:“我今天无法回答你们这个问题。”由于参加此次科普报告会的大多是来自地质大学、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矿业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与研究生,石耀霖在报告的最后说:“希望通过你们年轻一代的不断努力取得突破。”
 
在科普报告会的同时,中国地质科学院还组织大中学生以及普通观众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专业人士为参观者进行讲解与演示。
 
《科学时报》 (2009-4-27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