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京:农业科研要考虑“后天的事”
初夏的细雨零星落在渤海湾,距离海岸线20公里的河北沧州海兴县小山村山西洼,一片茂密的柽柳林舒展着叶片。林下,悠闲踱步的大白鹅啄食着谷粒,时而昂首发出“嘎嘎”的欢叫,为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增添了几分田园诗意。
“这可是咱河北省最大的人工柽柳林!看这长势,今年柽柳的胸径至少能再长半厘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刘小京轻抚着树干,自豪地对《中国科学报》说。
时光倒回20年,这片林地还是一片盐碱荒滩,“春天白茫茫,冬天空荡荡”。当初,刘小京带着团队要租下这片地时,村民们直摇头:“这地种啥死啥,你们能让它长草就算有本事,要啥钱嘞?”
刘小京偏要让荒滩“长本事”——不仅要种,还要种出特色来。如今,他在盐碱地上播下的“特色农业梦”,已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