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刚:十年冷板凳 一颗赤子心
在鄱阳湖枯水期暴露的泥地中,几个人合力抬着地下水打井装备艰难前行,目标是停靠船舶5000米外、更靠近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这段距离正常行走也需要1个小时,在泥地且负重的情况下,他们足足花费了2个小时。当他们终于气喘吁吁到达指定地点时,真正的“重头戏”——鄱阳湖生态水文高频观测系统安装调试工作才刚刚开始。
每年的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鄱阳湖会迎来枯水期,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会从20多米下降到6~7米,裸露的洲滩湿地成为了候鸟的觅食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地湖所)研究员徐力刚团队会在这期间来到此前选好的地址,放置、安装、调试鄱阳湖生态水文高频观测设备,以观测鄱阳湖洪泛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变化状况。鄱阳湖丰水期来临前,他们会返回这些地点,将设备中不防水的部分拆卸、回收,并维护修缮即将留在水里的部件,确保它们安然等到下一个枯水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力刚在这里留下了近20年的青春。今年,因为在通江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徐力刚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