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
农历八月十五,中国的传统中秋佳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等习俗,吃月饼、品蟹黄、饮桂花酒,这时节的一波波的果蔬与美食让人们食指大动。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诗句无不是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即便不是这个时节,月也能让人生发思念,如小孩子都会吟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望月、对月遐思不仅是中国人,全世界的人莫不如此。
德国著名跨领域作家贝恩德·布伦纳,风趣博学,著有多部历史、科学、文学类畅销作品,其作品特色是让科学知识穿行于文化史之中,且搭配众多精心收集的罕见图片。
由他撰写的《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就是一部优美绝伦的文化史和科学史。
月亮在古代代表了完美,可现在人们都知道,月亮上寒冷、满是岩石、没有生命,这样的月亮如何成为文化长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题,又是如何引领科学步入太空,直至更广袤的星际?
贝恩德·布伦纳在书中探讨了人与月亮的关系,人类几千年来是如何在月亮的启发下生活、思考、探索、创造历史的。从古人观月的想象和诠释到现代科学的探索和验证,科学、诗歌、神话等量齐观,自然与文化两大主线并肩而行。
此外,书中还辅以许多取自古老典籍乃至科幻小说等的配图,充分展现了这颗星球是如何不断启发人类的想象力,终至成功登月的全过程。
以月亮为主题的书不计其数。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杰作《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只不过,虽然书名用了“月亮”,但实际上书中并没有月亮以及六便士的内容,也不曾对其有过任何阐述。
小说讲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之后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那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书名呢?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据说,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
“月亮是头顶上的理想,而现实是脚下的六便士。只顾着捡便士容易忘记抬头看看月光,他们不容易理解追月的人。但如果你选择追月,渐渐地你就会飞起来啦。”毛姆用这样一段话表达出这本书的要旨。
哲学家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月亮里有传说,有诗歌,有科学,抬头仰望月亮,不仅是思故乡,还是审视我们的内心。(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8-09-21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