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发布时间:2025/9/24 15:34:53
选择字号:
FCSE | 用于高效去除重金属的双金属还原氧化石墨烯/沸石咪唑框架杂化气凝胶

论文标题:Bimetallic reduced graphene oxide/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 hybrid aerogels for efficient heavy metals removal

期刊: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作者:Nurul A. Mazlan, Allana Lewis, Fraz Saeed Butt, Rajakumari Krishnamoorthi, Siyu Chen, Yi Huang

发表时间:15 Aug 2024

DOI:10.1007/s11705-024-2442-0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氧化石墨烯(GO)基气凝胶作为新型功能材料,凭借三维网络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在吸附领域备受关注,但其易团聚、难分离的缺陷限制了实际应用。针对这一问题,爱丁堡大学材料与工艺研究所Yi Huang博士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了题为“Bimetallic reduced graphene oxide/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 hybrid aerogels for efficient heavy metals removal”(用于高效去除重金属的双金属还原氧化石墨烯/沸石咪唑框架杂化气凝胶)的研究论文,开发了一种新型三维杂化气凝胶材料,通过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钴掺杂沸石咪唑框架(Co-ZIF-8)结合,显著提升了重金属吸附性能与结构稳定性。

研究通过三步法构建了rGO-PDA/Co-ZIF-8杂化气凝胶:首先通过水热还原法将GO纳米片自组装为3D水凝胶结构,随后利用聚多巴胺(PDA)对其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引入大量活性位点,最后通过原位结晶技术在气凝胶表面生长钴掺杂ZIF-8纳米晶体。通过调控钴掺杂比例,发现rGO-PDA/50Co-ZIF-8气凝胶表现出900 m2·g–1的高比表面积,并能在水中稳定存在10天以上。

图1 双金属rGO-PDA/Co-ZIF-8杂化气凝胶制备过程示意图。

实验结果表明,该杂化气凝胶对铅离子(Pb2+)的吸附容量达1217±24.35 mg·g–1,去除效率超过99%,同时对铜(Cu2+)和镉(Cd2+)也展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容量分别为1163±34.91和1059±31.77 mg·g–1。材料在经过7次吸附-再生循环后,铅吸附容量仍稳定在1023±20.5 mg·g–1,去除效率保持在80%以上。

研究发现,钴掺杂比例对材料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当钴掺杂量为50%时,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达到最优,这与ZIF-8晶体的尺寸调控和表面官能团分布密切相关。吸附机制分析表明,铅离子的高效去除源于多重作用协同:rGO的π电子供体特性、PDA的螯合作用,以及Co-ZIF-8中氮原子与重金属离子的配位结合。此外,材料在pH 6条件下表现出最佳吸附性能,酸性过强会导致官能团质子化,碱性过强则容易形成Pb(OH)2沉淀,两者均会降低吸附效率。

图2 不同钴掺杂量气凝胶的表征:(a) BET分析,(b) X 射线衍射(XRD)图谱,(c)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图3 合成气凝胶的重金属吸附性能:(a) 不同类型气凝胶的吸附容量与去除效率,(b) 不同pH环境下的吸附容量与去除效率,(c) 不同pH条件下的zeta电位,(d) 3D rGO-PDA/50-ZIF-8气凝胶在不同初始浓度下的吸附容量与去除效率。

图4 rGO-PDA/50Co-ZIF-8气凝胶对Pb(II)的吸附机制示意图。

本研究通过材料设计创新,成功解决了传统吸附剂的分离难题与循环稳定性问题。rGO-PDA/50Co-ZIF-8杂化气凝胶不仅实现了对多种重金属离子的高效去除,其宏观三维结构还便于回收与再生,为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新方案。

引用信息

Nurul A. Mazlan, Allana Lewis, Fraz Saeed Butt, Rajakumari Krishnamoorthi, Siyu Chen, Yi Huang. Bimetallic reduced graphene oxide/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 hybrid aerogels for efficient heavy metals removal. Front. Chem. Sci. Eng., 2024, 18(8): 89 https://doi.org/10.1007/s11705-024-2442-0

本文来自

Porous materials for catalysis and separation

扫描二维码 | 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hep.com.cn/fcse/EN/10.1007/s11705-024-2442-0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