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陟峰等 来源:《化学》 发布时间:2025/9/15 11:59:42
选择字号:
无机手性表面精准操控分子手性的新策略

 

2025年8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黄陟峰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大湾区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Chem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Kinetic Resolution of Helical Polycyclic Arenes Directed at Inorganic Chiral Surfaces Deposited via Substrate Rotation”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一种通用且高效的策略,巧妙地利用具有原子级手性形貌的无机材料表面作为“模板”进行手性传递,成功实现了对这类动态手性分子的精准构型调控。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学钟虓龑、大湾区大学夏广杰、浙江理工大学沈程硕、香港中文大学黄陟峰;第一作者是秦萍、刘俊俊和张淼。

自然界充满了奇妙的手性现象:如同我们的左右手,许多分子也存在两种互为镜像但无法重叠的构型。生命现象更是展现出“同手性”特征——例如,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几乎都是左手性(L型),而组成DNA和RNA的核糖都是右手性(D型)。如何在化学合成中高效地获得单一构型的手性分子,对于生物医药、功能材料等领域至关重要。然而,对于一些具有低外消旋能垒的分子,它们的两种手性构型可以快速地相互转化。要控制这类分子的最终手性,实现定向“动态动力学拆分”(Dynamic Kinetic Resolution, DKR),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组运用了一种名为“掠射角沉积”(Glancing Angle Deposition, GLAD)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通过在沉积过程中让承载样品的基底进行可控旋转,制备出具有原子尺度手性形貌的无机材料表面:当基底顺时针旋转时,可得到右手性(nRH)的纳米结构表面;而逆时针旋转则得到左手性(nLH)表面。

图1:无机手性表面精准操控分子手性示意图。

研究团队以氮掺杂的螺烯分子(2-A[4]H和4-A[4]H)作为研究对象,这类分子的右手螺旋(P型)和左手螺旋(M型)构型之间转换的能垒极低(~4 kcal/mol)。实验结果表明,无机的原子尺度手性表面能够像一位“指挥官”,决定性地指导分子自组装的最终手性:当螺环芳烃分子在左手性(nLH)的无机材料(如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铁、氧化锡、金等)表面上聚集时,它们会一致地形成M型的均一手性聚集体;反之,在右手性(nRH)的表面上,则会得到P型聚集体。

图2:GLAD调控的螺烯分子动态手性自拆分。

这一精准手性自拆分的原理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对称性破缺。具有原子级螺旋台阶的手性无机表面,通过非共价键(如分子中的氮原子与无机表面的相互作用)选择性地吸附与之手性匹配的分子构型。随后是手性放大。第一层分子的手性被固定后,它们就构成了新的手性模板。后续的分子在π-π堆积作用下,倾向于以与第一层分子同样手性的构型聚集,使得最初微弱的手性优势被逐层放大,最终形成宏观上可观测的、单一手性的分子聚集体。

图3:手性无机表面实现定向手性自拆分的机理。

这项研究为解决动态动力学拆分中的手性控制难题提供了一种通用、可靠且高效的新方法,为后续手性材料的高效定制合成开辟了新思路。更深远地,可为探索生命起源中的同手性之谜提供了可能的实现模型,让我们对生命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这一终极问题,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25.102720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研制成功 新型材料工艺刻蚀高性能微芯片
美资助前景不明之际,多国争相招揽博士生 研究揭示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作用密码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