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茶诱导脂肪组织褐变——系统综述 | MDPI Obesities |
|
论文标题:Green Tea Induces the Browning of Adipose Tissue—Systematic Review
论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673-4168/3/3/16
期刊名:Obesities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obesities
引言
脂肪组织褐变(browning)作为肥胖治疗的新靶点备受关注。近期,Obesities期刊发表的系统综述首次全面分析了绿茶及其活性成分对脂肪组织褐变诱导作用。该研究通过PRISMA框架筛选10项啮齿类动物实验,揭示了绿茶通过多通路调控白色脂肪组织(WAT)向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转化的分子机制,为代谢性疾病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核心发现
1. 脂肪组织形态与代谢的显著改变
• 重量与结构变化:绿茶提取物(GTE)使肥胖模型鼠的皮下、附睾及棕色脂肪组织(BAT)重量降低34-45%,并减少脂滴体积)。电镜观察证实,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干预组WAT出现典型米色脂肪的多房性脂滴结构。
• 关键基因调控:
♦ 线粒体生成:PGC-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表达上调1.5-3倍,激活NRF1-TFAM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
♦ 解偶联产热:UCP1(解偶联蛋白1)在BAT和WAT中的表达分别提升70%和50%,增强能量消耗。
♦ 转录调控:PRDM16(棕色脂肪决定因子)表达增加2倍,驱动前体细胞向棕色/米色脂肪分化。
2. 多通路协同作用机制(图1)

图1 绿茶刺激脂肪组织褐变的可能机制
• PPARγ-PGC1α轴:绿茶激活PPARγ(上调1.8倍),促进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脂代谢重编程:
♦ CPT-1β(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β)活性增强,ACC2(乙酰辅酶A羧化酶2)抑制,加速脂肪酸β氧化。
♦ FASN(脂肪酸合成酶)表达降低40%,减少脂肪沉积。
• 微环境调控:
♦ 血管生成因子VEGFA165升高2倍,改善脂肪组织血供。
♦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上调,特异性诱导UCP1表达。
3. 表观遗传调控
• miRNA网络:GTE使肥胖鼠脂肪组织中miR-335(促炎因子)、miR-221(肥胖相关)表达降低50%,但未能抑制代谢负调控因子miR-802的升高。
研究亮点与创新
1. 多组分协同效应
绿茶中EGCG(占比40-81.5%)、ECG等儿茶素通过抑制COMT酶(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延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激活β3-AR受体促产热。实验显示,50-100 mg/kg剂量的儿茶素混合物可使UCP1表达提升70%。
2. 饮食-基因互作发现
♦ 高脂饮食(15-60%脂肪)背景下,绿茶仍显著诱导棕色化,但脂肪类型(椰子油vs.棕榈油)可能影响效果。
♦ EGCG(0.2-1%膳食添加)在肥胖诱导后干预仍有效,提示其治疗潜力。
3. 方法学突破
首次采用ARRIVE指南评估动物研究质量(符合率55-85%),但存在剂量(77.5-500 mg/kg)、周期(4-16周)等异质性,提示需标准化实验设计。
临床转化挑战与展望
1. 从动物到人体的鸿沟
目前所有证据均来自啮齿类模型。人体BAT分布(颈肩部为主)与小鼠(肩胛间区)存在解剖差异,且绿茶生物利用度受个体代谢影响。
2. 未来研究方向
♦ 精准剂量:需确定等效人体剂量(按体表面积折算约6-12杯绿茶/日)。
♦ 联合策略:探索绿茶与冷暴露、运动的协同效应。
♦ 标志物开发:血清FGF21、SIRT1或可作为疗效预测指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