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志鹏等 来源:《自然-能源》 发布时间:2025/7/21 12:51:38
选择字号:
高轻量化3D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或助力航空航天及星球探索

 

2025年7月18日,丹麦技术大学能源系Vincenzo Esposito教授、周志鹏博士等研究人员在Nature Ener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onolithic gyroidal solid oxide cells by 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报道了一种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solid oxide cells-SOCs)结构,即3D-SOC。相较于目前采用的平板式SOC(即2D-SOC), 3D-SOC的比质量和比体积性能指标高出了近一个数量级。这或将助力SOC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论文通讯作者是周志鹏、Venkata K. Nadimpalli、Vincenzo Esposito;第一作者是周志鹏。

固体氧化物电池(Solid Oxide Cells-SOCs)是一种全固态陶瓷结构的、无需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高效、清洁、具有可逆模式的电化学能量转化装置。在燃料电池(SOFC)模式下,其可利用燃料如氢气及碳基燃气进行发电;在电解池(SOEC)模式下,其可电解水或CO2来获得燃气及氧气。近年来,Airbus(空客)提出了HYdrogeneLectrical Engine Novel Architecture[1],构想SOFC将在未来大型客机上应用,以发挥SOFC零排放、高效能、低材料成本的优势;同时,NASA(美国宇航局)基于SOEC对电解CO2的独特优势和其全固态的安全及稳定结构,已开始布局SOEC在火星上电解CO2生产氧气,为未来人类在火星上的探索活动提供保障 [2]。这足以体现SOC技术在一些特殊领域独特的应用优势,但也对SOC电堆的轻量化、紧凑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由于传统制造技术的限制,复杂陶瓷结构成形困难。目前,主要采用平板式2D-SOC电堆。平板式2D-SOC电堆由多个单电池(single cell)、金属连接体、密封垫片及其他部件封装集成(如示意图1A所示)。金属连接体通常就占据了电堆质量的75%以上,且存在氧化腐蚀降低电堆性能的隐患。导致电堆的质量大、体积大、比质量和比体积效能低,使其在航空航天及载具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挑战。

000_副本.jpg

图1:从2D-SOC到3D-SOC。(A)平板式2D-SOC电堆示意图;(B)整体式3D-SOC示意图;(C)2D-SOC电堆与整体式3D-SOC的效能对比。

近期,丹麦技术大学(DTU)能源系周志鹏、Vincenzo Esposito等研究人员提出了整体式3D-SOC的概念(如图1B所示)。并通过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将其实现。整体式3D-SOC所使用的电解质为高空间利用率的立体Gyroid结构,其增殖不再依赖于单电池与金属连接体的堆叠,而可以通过增殖Gyroid单元数量直接实现。这个概念将SOC技术从2D推进到了3D。整体式3D-SOC结构将电解质、密封及支撑体部件一体化设计和成形,移除了金属连接体,具有高紧凑性、高轻量化、高稳定性的特点。通过测试,3D-SOC的比质量和比体积效能高出传统电堆近一个数量级,并体现出了优异的动态稳定性。同等效能的3D-SOC与传统2D-SOC电堆相比,其质量和体积都会有近10倍的减小。直观来讲,如果使用整体式3D-SOC,NASA火星计划所需求的SOEC电堆有望从6.4吨和6.6立方米减小至0.6吨和0.6立方米。

目前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推进3D-SOC的商业化,并且已经获得了丹麦国家项目The Danish national VILLUM P2X Accelerator Program的资助。项目由Vincenzo Esposito教授和周志鹏博士共同申请和主持。(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5-01811-y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港理工研发出新型二维材料强韧兼备技术 枝叶再密也不怕!新模型识别单株橡胶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