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全球变暖下的“绿色救星”
你知道吗?我们的地球正在“发烧”——过去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1℃,极端天气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这一切都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飙升密切相关。为了遏制这场危机,中国在2020年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让净排放量归零。
在众多“减碳”方案中,有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自然魔法”——人工林。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长所需的有机物,就像一台台天然的“碳捕捉器”。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占人类排放总量的约30%,而中国的人工林,正是这场“绿色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人工林:从“荒山”到“绿海”的奇迹
从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到后来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中国用40多年时间,让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8.6%跃升至超过25%,人工林面积达7954.28万公顷,稳居全球第一。
人工林不仅让荒山披绿、沙漠后退,更悄悄成为“碳仓库”。幼龄树林像“碳海绵”,疯狂吸收二氧化碳:一棵20年的松树每年能吸收约30公斤二氧化碳。更惊喜的是,土壤和枯枝落叶也在默默“存碳”——据测算,中国人工林每年固碳量可达13.2亿吨,相当于全国年排放量的10%左右。

(三北防护林,图片来源:ai生成)
人工林的“成长烦恼”:从“量”到“质”的挑战
人工林并非完美无缺。目前我国人工林面临三大难题:
单一化危机:超过70%的人工林是杉木、杨树等单一树种,像是绿色沙漠。单一树种易引发病虫害 (如松材线虫病曾肆虐南方林区),土壤养分流失,固碳能力也会逐渐下降。
亚健康状态:很多人工林管理不佳,树木长得密却不壮,单位面积蓄积量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就像是“营养不良”,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大打折扣。
扩张瓶颈:适合造林的优质土地越来越少,西北干旱区、西南石漠化地区造林难度大,靠“扩大面积”固碳的空间有限。
让人工林更“聪明”:科学管理激活“碳潜力”
如何让人工林从“绿色数量”迈向“绿色质量”?科学家和林业工作者想出了不少办法:
混交种植更高效:将树木混种,不仅能减少病虫害,还能让土壤固碳能力提升2–3倍。像给森林“配营养餐”,多样化的树种让生态系统更稳定。
精准抚育促生长:对中幼龄林进行合理间伐,砍掉弱树、病树,让健壮的树木获得更多阳光和养分,树木生长速度可大幅提升,固碳效率更高。
碳汇交易促增收:浙江安吉县试点“林业碳汇交易”,农民通过科学管理竹林,将竹子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化成“碳积分”,卖给需要减排的企业。2022年,当地竹农成功与21家企业交易碳汇2.5万吨、收入172.6万元,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混交林,图片来源:Pixabay.com)
未来:让每一片森林都成为“碳中和先锋”
展望未来,中国人工林将踏上高质量固碳新征程:
打造多功能森林:在长江、黄河源头等生态脆弱区,人工林以保水固土为主;在东南沿海,发展丰产林,既提供木材又固碳;在城市周边,种植观景林,让人们亲近自然的同时助力减碳。
解锁数字森林密码: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森林碳储量变化,就像给每棵树装一个“碳计数器”,让固碳效果看得见、算得准。
连通全球碳市场: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人工林碳汇将成为重要的绿色资产,不仅助力国内减排,还能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让中国的绿色成果惠及全球。
每个人都是“绿色守护者”
人工林的故事,是中国用生态治理应对气候危机的缩影。从西北的治沙人到南方的竹农,从科学家的实验室到普通人的“蚂蚁森林”,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地球降温。或许我们无法亲手种下一片森林,但选择低碳出行、节约用纸、支持可持续林业产品,都是在为人工林加油,为碳中和助力。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气候更稳定的美好家园,正在我们手中一点点建设。
参考资料:
邓蕾等.服务我国碳中和目标的人工林碳增汇路径与启示.《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 2024, 11(3): 355?366.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发布|全球变暖趋势持续 中国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新高. 2023.
中国网生态中国.林政之变系列|林政生态保护之变. 2022.
袁小康.百万亩竹林点“绿”成“金”. 经济参考报, 2023-06-13(001).
▎推荐阅读
▎论文ID
Pursuing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path for realiz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lanted forests
服务我国碳中和目标的人工林碳增汇路径与启示
发表年份:2024年
第一作者:邓蕾
通讯作者:上官周平
邮箱:shangguan@ms.iswc.ac.cn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土保持研究所)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