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欣格等 来源:《自然—材料》 发布时间:2025/7/1 16:36:29
选择字号:
科学家开发等离激元打印技术

 

溶液法制备的金属氧化物(MO)薄膜晶体管因其低成本和大面积可扩展性,被视为下一代电子器件的有力候选。但传统方法通常需在400°C以上高温退火,且缺乏通用的高分辨打印技术,严重限制了其发展。

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教授和雷党愿教授团队近期提出了一种全新MO薄膜打印技术——等离激元打印。该方法可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薄膜的快速(<0.3秒)图案化转化,从而制备高性能全MO电子器件。核心原理是在飞秒激光照射下,银纳米线(Ag NWs)产生局部等离激元加热,并结合紫外诱导的光化学反应,完成对MO前驱体的局部快速成膜。相比传统工艺,该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精度高等显著优势,支持三种高精度图形打印方式,显著提升了MO电子器件制造的灵活性和效率。

为实现精控的热处理过程,研究团队研究了渐进式等离激元加热机制:Ag NW在激光照射下从长线段演变为短线、颗粒、再到大颗粒阵列,热效应逐步增强并诱导前驱体转化。局部温度最高可达约360°C,并在数十毫秒内迅速完成升温与冷却,形成短时高效的热处理窗口。模拟和表征显示,该热演化过程可实现超过2000K的热点温度,为室温MO薄膜加工提供了坚实基础。

利用该方法,团队成功打印出高性能的ITO导体(电导率达1763S/cm)、AlOx介电层(电容常数接近9)以及IGZO、IZO、InOx等半导体薄膜,性能均可媲美真空退火工艺。进一步,他们构建了全MO晶体管阵列,单元密度高达48400个/cm2,迁移率高、开关比大且器件均一性优异。相较传统工艺,该打印技术在分辨率、图形边界和膜层平整度上均表现出更佳控制力,具备拓展至纳米级阵列的潜力。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利用该技术打印出全MO逻辑门,包括反相器、NAND与NOR门,并成功集成为半加器电路。所得逻辑单元具备优异的增益、电压摆幅及时域响应,功能稳定可靠,显示出等离激元打印在集成电路构建方面的巨大潜力。

综上,等离激元打印突破了溶液法MO薄膜制备中的关键瓶颈,提供了一种通用、低温、高精度的打印策略,适用于全系列MO材料,其高效率、低成本和优良器件性能,为MO电子器件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这项创新技术在多种功能材料的直接打印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还为集成电子、光电子芯片及多种传感器件的高通量、低成本制造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该成果以“Plasmonic printing of high-performance metal oxide electronics under room temperature”为题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由高瞻博士与付洋博士共同担任第一作者。(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5-02268-w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上万株黄瓜中“挖”出隐形宝库 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 这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