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Viruses 发布时间:2025/7/10 14:55:10
选择字号:
Viruses:2024年封面文章合集

期刊名:Viruses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viruses

本期文献精选 Viruses 2024年封面文章合集,涵盖病毒发病机制、宿主免疫应答、抗病毒药物开发及单细胞病毒学技术等热点方向。这些研究从分子机制到技术创新,为病毒学领域提供了突破性见解,包括流感与SARS-CoV-2的交叉免疫、新型限制因子SPOC1的抗病毒效应、HIV神经发病机制模型以及扩张显微镜在HIV-细胞互作中的应用等。希望这些成果能为您的病毒学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Volumn 16, Issue 1

EcoHIV-Infected Mice Show No Signs of Platelet Activation

EcoHIV感染小鼠未显示血小板激活迹象

Hammodah R. Alfar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010055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1/55

文章亮点:

(1)研究表明,EcoHIV 感染小鼠后,病毒在 48 小时后从循环中被清除,感染过程类似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的HIV-1感染,小鼠保持免疫活性且在脾脏中易检测到病毒,但未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激活现象。

(2)研究发现,小鼠血小板缺乏 EcoHIV 的受体——鼠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 1(mCAT-1),其表面及 mRNA 中均未检测到该蛋白,这使得小鼠血小板不会结合或被 EcoHIV 激活。

(3)研究表明,血小板并非通过 DC-SIGN 或 CLEC-2 等通用表面蛋白广泛识别不同病毒,直接的血小板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具有受体/配体特异性。

Volumn 16, Issue 2

Prior Influenza Infection Mitigates SARS-CoV-2 Disease in Syrian Hamsters

既往流感感染减轻叙利亚仓鼠的SARS-CoV-2疾病

Caterina Di Pietro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020246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2/246

文章亮点:

(1)研究发现,H1N1流感病毒在感染48小时后接种SARS-CoV-2可显著减轻仓鼠的体重下降和肺部病理损伤,表明流感感染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抑制后续SARS-CoV-2的致病性。

(2)通过鼻部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H1N1感染后快速激活的先天免疫和抗病毒通路,这些通路可能在SARS-CoV-2感染前已启动保护性反应。

(3)研究为季节性呼吸道病毒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见解,提示流感病毒可能通过竞争或协同作用影响SARS-CoV-2的感染率和疾病严重程度。

Volumn 16, Issue 3

Discovery of a Novel Antiviral Effect of the Restriction Factor SPOC1 against Human Cytomegalovirus

发现限制因子SPOC1对人类巨细胞病毒的新型抗病毒作用

Anna K. Kuderna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030363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3/363

文章亮点:

(1) SPOC1不仅通过抑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的立即早期基因表达发挥抗病毒作用,还在高感染剂量下通过干扰病毒DNA复制和转录进一步限制HCMV的复制。

(2) 研究发现SPOC1与PRC2复合物及RNA聚合酶II共定位在病毒DNA附近,可能通过形成抑制性染色质结构抑制病毒基因表达。

(3) 通过结构域分析,确定了SPOC1的N端区域是与PRC2组分EZH2相互作用的关键,为开发靶向HCMV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Volumn 16, Issue 4

Host Barriers Limit Viral Spread in a Spillover Host: A Study of Deformed Wing Virus in the Bumblebee Bombus terrestris

宿主屏障限制病毒扩散:熊蜂中的残翅病毒研究

Tabea Streicher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040607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4/607

文章亮点:

(1) 宿主屏障的发现:研究发现熊蜂(Bombus terrestris)的肠道屏障能够有效阻止变形翼病毒(DWV-B)从肠道进入血淋巴,从而限制了病毒在宿主体内的系统性传播,而蜜蜂(Apis mellifera)则无此屏障。

(2) 传播途径的差异:通过实验对比口服和注射两种传播途径,发现口服感染的熊蜂不会出现系统性感染,而注射感染的熊蜂病毒载量较低,表明传播途径对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3) 流行病学意义:研究揭示了熊蜂作为DWV的溢出宿主,其病毒传播潜力较低,可能不会在野生蜂群中引发大规模流行病,这对理解病毒在多宿主环境中的传播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Volumn 16, Issue 5

EcoHIV Infection of Primary Murine Brain Cell Cultures to Model HIV Replication and Neuropathogenesis

EcoHIV感染原代小鼠脑细胞模型:模拟HIV复制与神经发病机制

Boe-Hyun Kim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050693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5/693

文章亮点:

(1) EcoHIV模型的神经靶向性:研究证实EcoHIV(一种嵌合HIV病毒)在小鼠脑细胞培养中主要感染小胶质细胞,而非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这与HIV在人脑中的感染模式高度相似,为研究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AND)提供了可靠的体外模型。

(2) 间接神经元损伤机制:研究发现EcoHIV感染的小胶质细胞会激活并导致神经元突触结构损伤(如轴突增厚、树突减少和突触素表达下降),而神经元本身不发生凋亡。这一发现揭示了HIV通过感染非神经元细胞间接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

(3)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保护作用:实验表明,逆转录酶抑制剂阿巴卡韦(ABV)可有效阻断EcoHIV在小胶质细胞中的复制,并预防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损伤,为临床治疗HIV相关神经病变提供了潜在策略。

Volumn 16, Issue 6

The Dual-Pseudotyped Lentiviral Vector with VSV-G and Sendai Virus HN Enhances Infection Efficiency throug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Envelope Proteins

双假型慢病毒载体通过VSV-G和仙台病毒HN包膜蛋白的协同效应提高感染效率

Bat-Erdene Jargalsaikhan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060827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6/827

文章亮点:

(1) 高效感染与广泛细胞嗜性:研究开发了一种双假型慢病毒载体(V/HN-LV),结合了VSV-G和仙台病毒HN包膜蛋白,显著提高了对小鼠、猴子和人类多种细胞系的感染效率,尤其在人类造血干细胞中表现突出。

(2) 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VSV-G促进了野生型HN蛋白的有效整合,而HN蛋白通过去除VSV-G上的唾液酸增强了病毒颗粒的感染性。此外,HN蛋白识别宿主细胞上的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进一步提升了病毒进入细胞的效率。

(3) 基因治疗潜力:优化后的V/HN-LV在人类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中表现出更高的转导效率,且不影响细胞存活,为基因治疗(如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高效工具。

Volumn 16, Issue 7

Evolution of RNA Viruses: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Separate Plus, Minus, and Double-Strand Replication Strategies

RNA病毒的进化:正链、负链和双链复制策略存在的原因

Hyunjin Park and Paul G. Higgs

https://doi.org/10.3390/v16071081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7/1081

文章亮点:

(1)复制策略的进化优势:研究通过计算模型揭示了正链、负链和双链RNA病毒在不同感染条件下的进化优势。正链病毒在低感染复数(MOI)下占优,因其仅包装正链可产生更多感染性病毒颗粒;而高MOI时,包装双链的策略更具竞争力。

(2)负链病毒的成功机制:研究发现负链病毒的成功依赖于病毒颗粒中聚合酶的整合以及复制链与翻译链的分离。只有当负链病毒通过核蛋白包裹复制链并保留翻译链的独立性时,才能在进化中胜出。

(3)双链病毒的优化策略:模型显示双链病毒仅从双链中合成正链单链是最优策略,这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双链病毒行为一致,解释了其高效复制和传播的机制。

Volumn 16, Issue 8

Human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Promotes Rhinovirus C Replication in Mouse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在体内外促进鼻病毒 C 在小鼠细胞中的复制

Monty E. Goldstein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081282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8/1282

文章亮点:

(1) 揭示了鼻病毒C(RV-C)在小鼠细胞中的复制机制:研究发现,尽管小鼠CDHR3(鼻病毒C的受体)与人类CDHR3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差异,但RV-C仍能在小鼠肺上皮细胞(LET1)中复制并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为建立RV-C小鼠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发现人类STING(hSTING)对RV-C复制的促进作用:实验证明,表达hSTING的小鼠细胞显著提高了RV-C的复制效率和病毒滴度,表明hSTING是RV-C复制的重要宿主因子。

(3) 成功构建RV-C感染的小鼠模型:通过转基因技术表达人类CDHR3并结合AAV递送hSTING,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支持RV-C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RV-C的致病机制和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工具。

(4)

Volumn 16, Issue 9

Translation of Overlapping Open Reading Frames Promoted by Type 2 IRESs in Avian Calicivirus Genomes

2型IRES在禽杯状病毒基因组中促进重叠开放阅读框的翻译

Yani Arhab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091413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9/1413

文章亮点:

(1) 发现新型重叠ORF1:研究首次在禽杯状病毒基因组中鉴定出与主要开放阅读框ORF1重叠的保守ORF1,其翻译由2型IRES介导,扩展了对病毒基因组压缩策略的认知。

(2) 揭示IRES的多样化机制:通过体外重构实验,阐明了2型IRES依赖eIF4G/eIF4A复合物及ITAFs(如Ebp1和PCBP2)的翻译起始机制,并发现其可通过扫描从IRES的3边界启动多个起始密码子。

(3) 水平基因转移的证据:研究显示禽杯状病毒的2型IRES可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获得,且其功能受宿主因子调控,为病毒与宿主互作及进化提供了新视角。

Volumn 16, Issue 10

Expanding Insights: Harnessing Expansion Microscopy for Super-Resolution Analysis of HIV-1–Cell Interactions

拓展视野:利用膨胀显微镜技术实现HIV-1与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分辨率分析

Annett Petrich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101610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10/1610

文章亮点:

(1) 本研究首次将超微结构膨胀显微镜(U-ExM)技术应用于HIV-1研究,实现了约4.3倍的样本膨胀,成功解析了HIV-1感染后核内事件的纳米级细节,包括病毒衣壳与核孔复合体的相互作用。

(2) 通过优化样本固定和标记策略,研究团队在多种细胞类型(包括原代CD4+ T细胞和巨噬细胞)中验证了U-ExM的可靠性,并揭示了传统免疫荧光中因表位遮蔽而无法检测的HIV-1衣壳结构。

(3) 结合Airyscan显微镜技术,该研究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首次在膨胀样本中观察到核孔复合体的亚基排列(直径约150 nm),为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超分辨率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Volumn 16, Issue 11

Single-Cell Virology: On-Chip,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Virus Spread from One Single Cell to Another

单细胞病毒学:芯片上定量表征病毒从单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的动态

Wu Liu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111659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11/1659

文章亮点:

(1) 单细胞分辨率揭示病毒传播异质性:研究通过微流控芯片技术首次在单细胞水平上明确区分了脊髓灰质炎病毒(PV)的三种传播模式——无传播、裂解性传播和非裂解性传播,揭示了宿主细胞间病毒传播的动态异质性。

(2) 非裂解性传播的高效性:发现非裂解性传播比裂解性传播更快(平均提前10小时)且感染强度更高(病毒复制速度和产量提升5-10倍),并证明其依赖LC3B但不依赖Vps34的自噬机制,与群体水平观察一致。

(3) 抗病毒药物敏感性差异:非裂解性传播对衣壳结合抑制剂(如pocapavir)不敏感,而裂解性传播显著受抑制,提示病毒通过囊泡载体逃逸宿主免疫和药物作用的潜在机制,为抗病毒策略提供新靶点。

(4)

Volumn 16, Issue 12

A Mutation in the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 UL29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Anti-Herpesvirus Drugs’ Susceptibility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UL29基因突变与抗疱疹病毒药物敏感性相关

Souichi Yamada et al.

https://doi.org/10.3390/v16121813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6/12/1813

文章亮点:

(1) 首次发现UL29基因突变与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相关: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出HSV-1的UL29基因(编码ICP8蛋白)的P597L突变,首次证明该突变可导致对阿昔洛韦(ACV)的耐药性,突破了传统认为仅TK和DNA聚合酶基因突变导致耐药的认知。

(2) 细胞类型依赖的药物敏感性差异:研究发现UL29突变病毒在HEL和ARPE19细胞中表现出显著的ACV耐药性,但在Vero细胞中耐药性不明显,提示宿主细胞因子可能通过未知机制影响ICP8突变体的药物敏感性。

(3) 对多种抗病毒药物的特异性影响:UL29突变仅导致对ACV和膦甲酸(FOS)的敏感性改变,而对其他核苷类似物(如喷昔洛韦、阿糖胸苷等)无影响,为临床抗疱疹病毒药物的精准选择提供了新依据。

Viruses 期刊介绍

主编:Eric O. Freed, Center for Cancer Researc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A

涵盖人类病毒和病毒疾病,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病毒免疫、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以及朊病毒等各方面研究,目前已被 SCIE (Web of Science)、MEDLINE (PubMed) 等数据库收录。

2024 Impact Factor
3.5
2024 CiteScore
7.7
Time to First Decision
17.1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2.7 Days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