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益春等 来源:《光:科学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5/5/20 15:22:00
选择字号:
镌光为墨,存储新章:非线性激发赋能光存储

 

导读

东北师范大学刘益春院士团队在国际顶尖光学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发表突破性研究,推出“上转换充能” (UCC) 光存储技术。凭借非线性激发机制,该技术将单次数据写入时长缩短至0.01秒,为高密度、高效信息存储开辟了全新路径。该研究成果以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up-conversion charging for rapid and high-resolution optical storage with phosphors" 为题在线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14:107, 2025)。第一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陈璐,通讯作者为刘益春院士和刘峰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美国南佐治亚大学的王笑军教授。

研究背景:从“线性”到“非线性”的技术突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光型光存储因其独特的能量捕获-释放机制而备受关注。通过在储能释光材料中构建陷阱,光生电荷得以长期稳定储存,直至受到光或热的“唤醒”释放能量,实现信息存取。与传统的磁存储和闪存相比,其低能耗、可擦写、低噪声的优势契合大数据时代绿色存储需求。同时,这种存储方式兼容波长、强度、寿命、空间分辨率等多维信息编码,在信息容量与安全性方面展现出革命性潜力。

尽管进展显著,现有的发光型存储技术仍面临挑战,其数据记录通常依赖短波光 (如紫外线) 的线性激发,导致写入速度慢且分辨率受限。因此,突破线性激发的桎梏成为解锁光存储潜力的关键。

创新研究:两步“能量阶梯”,实现极速写入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推出“上转换充能” (UCC) 技术,通过非线性激发为陷阱“充电” (图1a)。其原理类似于为电子搭建“能量梯子”:低能光子层层递进,最终将电子送入高能陷阱,让低能光子也能完成高能任务。

图1. (a) UCC机制。(b) UCC动力学过程的热释光呈现及释光成像。

团队构建了UCC辐照剂量与陷阱填充的动态平衡模型,揭示了非线性“快充”与光排空竞争规律 (图1b)。通过优化参数,以石榴石材料 (Gd3Ga5O12:Cr3+) 为例,借助便携式红、绿、蓝激光打标机,将单次数据记录时间压缩至0.01秒。此外,UCC技术的非线性激发特性 (双光束交汇记录) 使得数据图案边缘清晰锐利,分辨率远超传统方式 (图1b)。

应用与展望:从高效存储到三维未来

UCC技术的突破为光存储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该技术已在可擦写光存储介质、高密度档案存储等领域展现应用价值。展望未来,随着透明块体发光材料的发展,UCC有望进一步解锁三维光存储,助力超大容量存储设备的诞生。不仅如此,其高分辨率特性还可能在医学成像、精密信息记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注入新活力。

结语

“镌光为墨,存储新章”,东北师范大学团队以UCC技术点亮发光型存储高地,为大数据时代的绿色、高效存储需求带来了新曙光。让我们拭目以待,这束“光”将如何照亮现实世界!(来源: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微信公众号)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1746-9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香港新一代集装箱环保运输船试航成功
天眼火眼合璧,破解星团之谜 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无人机“双尾蝎A”交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