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标题:Working With Wilderness: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Urban Green Spaces
期刊: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作者:Ingo KOWARIK
发表时间:15 Feb 2021
DOI:10.15302/J-LAF-1-030025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30025
与荒野共生:城市绿地的发展前景
英戈·科瓦里克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荒野”(wilderness)是一个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文化概念。对于当代景观设计师或是景观设计先驱来说,荒野一直以来的重要性既在于其与人工景观元素的鲜明对比可以为自然主义植物设计提供灵感,也在于如今为协调城市、城市居民与自然做出的贡献。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荒野是未受明显人类干扰的、具有生态系统过程高度自我调节特性的区域。由此可以区分出两种主要类型:以许多城市中的自然遗迹为代表的“古老荒野”,以及工业城市中诞生的“新生荒野”。古老荒野一直以来都是保护和修复的对象,以及自然主义种植的灵感来源;相对地,新生荒野长期被视为疏于管理和社会经济衰退的产物。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早期先锋项目开始产生了将荒野与设计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绿色空间,既可以吸引游客,又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持许多生态系统服务。本文旨在说明将荒野元素、过程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相融合——以便城市适时与自然恢复联系——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设计干预;自然动力学;自生植被;城市荒野;野性城市
Working With Wilderness: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Urban Green Spaces
Ingo KOWARIK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Germany
Keywords
Biodiversity; Design Interventions; Nature Dynamics; Spontaneous Vegetation; Urban Wilderness; Wild Cities
原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
阅读原文请点击“Working With Wilderness: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Urban Green Spaces”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