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Engineering 发布时间:2025/10/16 15:07:23
选择字号:
FASE 亮文解读丨中国农大张玉梅教授团队—中非农食系统碳排放与减排政策比较研究

论文标题:Agrifood system carbon emissions and reduction policy: insights from China and Africa

期刊: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Engineering

作者:Xia LI, Yumei ZHANG, Shenggen FAN, Issa OUEDRAOGO

发表时间:24 Jan 2025

DOI: 10.15302/J-FASE-2025609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中国和非洲食物系统转型:经验、教训和未来方向

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Africa: Experiences, Less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Volume 12 · Number 4 · December 2025

专 栏 文 章 介 绍

· 第一篇 ·

▎论文ID

Agrifood system carbon emissions and reduction policy: insights from China and Africa

中非农食系统碳排放与减排政策比较研究

文章类型:Research Article

发表年份:2025年

第一作者:李霞

通讯作者:张玉梅

Email: zhangyumei@cau.edu.cn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品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

Cite this article :

Xia LI, Yumei ZHANG, Shenggen FAN, Issa OUEDRAOGO. Agrifood system carbon emissions and reduction policy: insights from China and Africa. Front. Agr. Sci. Eng., 2025, 12(4): 652-669 DOI:10.15302/J-FASE-2025609

· 文 章 摘 要 ·

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中低收入国家农业体系的转型对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和非洲占全球农业排放的32%,尽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农业方面存在相似性。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努力为非洲提供了宝贵经验,凸显了中非合作的新机遇。本研究分析2000–2021年FAO,比较了中国与非洲的排放趋势、来源、投入及减排政策。研究发现,非洲的排放量持续高于中国,且中国的排放增速更快。值得注意的是,非洲各地区排放存在区域差异,东非和中非增幅最大,而北非和南部非洲增长较缓。从结构上看,中国的排放已从生产环节转向生产前后环节。相反,非洲的排放主要源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变化,凸显了其在资源管理方面的挑战及对土地扩张的依赖。非洲产前后环节排放的快速增长,表明供应链在排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其中,东非和西非的排放主要由畜牧业和水稻种植驱动,而中非则主要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后,中国与非洲的农业政策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采取多目标协同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而非洲则侧重于通过高度依赖化肥实现短期增产,这与低碳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

· 文 章 亮 点 ·

1. 中非合计贡献全球农食碳排放的32%,中国排放增长快,非洲排放水平高。

2. 中国排放重心已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前与产后环节,非洲仍集中于生产和土地利用变更。

3. 非洲地区排放差异显著,东非和中非增长最快,北非和南非增长缓慢。

4. 中国的绿色农业政策和技术可为非洲提供低碳转型路径参考。

5. 中非可在农业减排、技术推广、碳中和发展战略中深化合作,共塑全球可持续农业范式。

· Graphical abstract ·

· 研 究 内 容 ·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食系统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正成为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的关键领域。中国和非洲是发展中地区的重要代表,合计贡献全球约32%的农食系统碳排放,且农业均以小农经营为主,对粮食安全高度依赖。尽管两者农业发展阶段不同,但在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上面临共同挑战。本研究以2000–2021年FAO数据为基础,系统比较中国与非洲在农食系统碳排放水平、结构特征、农业投入以及减排政策方面的异同,探索适用于非洲的低碳转型路径,并评估中国经验的可借鉴性。

二、中非农食系统碳排放趋势

2000至2021年间,中国与非洲农食系统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 (图1)。中国排放量从8.19亿吨增至13.9亿吨,增长约70%;非洲则从20.3亿吨增至28.5亿吨,增长约40%。虽然中国增速更快,但非洲始终维持更高的排放总量,主要源于其更广泛的农业活动与土地利用变更,特别是在东非和中非地区 (图2)。

在碳排放强度方面,中国人均排放量从1.2 kg增至1.6 kg,保持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之下,非洲人均排放量虽从2.4 kg略降至2.1 kg,但仍明显高于中国,突显出其对传统耕作方式和土地扩张的高度依赖。

中国通过技术升级和政策引导有效控制了单位产出碳排放;而非洲则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亟需提升农业效率、优化土地管理并推动绿色转型。

图1 2000–2021年中国和非洲农业食品系统的碳排放总量与人均排放量 (右轴)。

图2 2000–2021年非洲不同地区农业食品系统碳排放总量。

三、中非农食系统碳排放结构分析

2000–2021年,中国农食系统碳排放结构显著变化 (图3):生产环节排放基本稳定 (约9亿吨),占比由近六成降至四成,得益于精准农业、循环农业、畜牧改良、节肥控药等技术推广;土地利用变化排放几乎为零,体现了土地管理的成熟化。然而,产前与产后环节排放量几乎翻倍,占比升至近六成,主要来自化肥生产、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及家庭消费。

图3 2000–2021年中国农业食品系统碳排放来源。(a) 农业食品系统碳排放;(b) 农业生产;(c) 产前-产后环节。

非洲农食系统碳排放仍以土地利用变化 (占比约四成) 和生产环节 (约四成) 为主,森林转农田、刀耕火种及畜牧肠道发酵是主要排放源 (图4)。产前与产后环节虽基数低,但增速快。非洲各区域差异也较为明显 (图5)。其中,北非增幅最小,农业生产环节排放有所下降,产前-产后环节则翻倍增长;东非增长最快,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变化均较高,其中畜牧和森林转农田占比最大;南非增长缓慢,产前-产后环节排放有所增加;西非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变化基本持平,产前-产后环节则翻倍增长;中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占主导,大规模森林开发驱动增长。

图4 2000–2021年非洲农业食品系统碳排放结构。(a) 农业食品系统碳排放结构;(b)土地利用变化;(c) 农业生产;(d) 产前-产后环节。

图5 2000–2021年非洲各区域农业食品系统碳排放结构。(a) 北非;(b) 东非;(c) 南部非洲;(d) 西非;(e) 中非。

四、农业投入与排放驱动因素

在农业投入与驱动因素方面,中国在化肥、农药和农业能源使用上均出现政策引导下的下降趋势,而非洲则普遍增加,效率提升有限 (图6–8)。整体表明,中国减排重心正由生产端转向供应链管理,非洲则需在土地利用与生产效率提升上同步发力。

图6 2000–2021年化肥投入量与施用强度 (a) 中国; (b) 非洲。

图7 2000–2021年农药投入量与施用强度 (a) 中国; (b) 非洲。

图8 2000–2021年中国与非洲能源使用。

五、中国与非洲减排政策比较

中国的农业减排政策经历了从提升生产效率到全面绿色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技术驱动+政策引导”的体系。技术方面包括精准农业、循环农业、生物质能源、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有效控制生产环节排放。政策方面通过绿色补贴体系、农机和良种补贴、农业保险以及冷链设施建设等,引导农户采纳低碳技术,同时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

非洲的政策则以提升产量和适应气候为核心,主要包括农业投入补贴、中非合作推动的良种推广与数字农业平台,以及绿色生态政策 (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低排放发展战略、鸡粪发电等生物能源项目、综合土壤肥力管理)。部分国家引入农业保险、农民培训等措施以增强气候韧性。

总体而言,中国政策体系更系统,兼顾生产、供应链和生态保护,并通过政策与技术协同实现减排;非洲则在资金、技术受限下注重短期增产与气候适应,绿色转型仍处起步阶段。中非可通过技术推广、政策对接和能力建设深化低碳合作。

· 结 论 与 政 策 建 议 ·

本研究比较了中非农食系统碳排放及减排政策差异。结果显示,(1) 2000–2021年,中国排放由8.19亿吨增至13.9亿吨 (+70%),非洲由20.3亿吨增至28.5亿吨 (+40%),总量非洲更高,主要受东、中非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人均排放中国为0.403→0.489吨,非洲为5.05→5.82吨,反映非洲传统农业碳强度高。(2) 中国农食系统主要排放来源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前与产后,其中食品加工与包装排放显著增加;非洲则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与畜牧业。(3) 中国通过“零增长”政策提升肥料、农药、能源效率,氮肥施用强度降28.5%,农药用量降32.4%;非洲氮、磷、钾肥用量分别增94.3%、91.9%、123%,且区域效率差异大,农药使用持续上升。(4) 中国政策突出技术创新与低碳生产,非洲则以补贴和国际合作保障粮食安全,并辅以ISFM等生态措施应对气候风险。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应根据本地条件推广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农业。第二,提高能源效率与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减排关键。第三,强化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不可或缺。推动全球协作促进资源共享与知识交流,增强气候适应力,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