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da Xing等 来源:《历史生物学》 发布时间:2022/1/11 20:54:56
选择字号:
广东肇庆首次发现恐龙足迹

 

场景复原图 (徐克凡绘)

恐龙复原图 (神脊绘)

足迹特写 (课题组供图)

1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恐龙足迹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这是该地区有关恐龙的首次报道,扩大了白垩纪恐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相关论文发表于《历史生物学》。

怀集足迹点位于一个建筑工地的边缘,足迹暴露于砂岩表面,其上发育有明显的不对称波痕。该区域地层属于白垩系闸岗群马屋组,该区的马屋组地层厚570至770米,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灰绿色钙质泥岩互层,局部含砂质岩,产介形、腹足和轮藻等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

该研究共发现7个兽脚类恐龙脚印,包括两个孤立足迹和一道行迹。其中,一道兽脚类恐龙行迹的保存状态最好,且向东北方向延伸。其形态类似于副强壮足迹属(Paracorpulentapus),比如都是中等尺寸的、粗壮的兽脚类足迹,中趾前凸较弱,平均长宽比为1.4,第II-IV趾的平均趾间角为58°。因此,学者们暂时将其归入副强壮足迹。

根据恐龙速度计算公式,可以估算出其行进速度约为2.57米每秒,表明这是造迹者在小跑状态下留下的脚印。

另外两个孤立的足迹被分别归为了实雷龙足迹类和跷脚龙足迹类。被识别为实雷龙足迹的脚印较大,且显示出了明显的外边缘,然而该处没有发现连续的足迹序列,反映造迹者可能踏入了一个底质较软的区域,随后又行进至较硬的地面,因此其它足迹没有留下,也可能是其他足迹在石化之前就已经已经风化了。被识别为跷脚龙足迹的脚印则较小,并且保存较差,只能大致识别出足迹边缘。

通过研究分析,学者们将此次发现的不同形态的足迹暂时归入了“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跷脚龙足迹”组合(Paracorpulentapus-eubrontid-grallatorid assemblage),该兽脚类足迹组合曾出现于四川省和安徽省的白垩纪岩层。产自四川千佛岩足迹点白垩系夹关组的“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跷脚龙足迹”组合,与安徽黄山小壶天足迹点白垩系小岩组的“副强壮足迹-窄足龙/实雷龙-小型跷脚龙足迹”组合相似。

课题组指出,该足迹点所产出的类似的足迹化石组合表明,在白垩纪时期,中国的“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跷脚龙足迹”组合可能分布更广。此外,怀集足迹点的化石记录作为该地区的唯一证据,有助于重建粤桂湘三省交界地区的白垩纪中期恐龙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来源: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1.202213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