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晟等 来源:《自然—生态与演化》 发布时间:2020/8/4 10:27:06
选择字号:
大熊猫保护区内大型食肉动物种群剧烈下降

 

“我们把大熊猫这样的动物称为‘伞护种’,相当于其他动植物的一把保护伞。”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研究员李晟对《中国科学报》说,“但我们遗憾地发现,这把保护伞却很难庇护豺狼虎豹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

李晟等人的最新研究指出,在大熊猫的家园里,大型食肉动物种群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剧烈下降,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2020年8月3日晚23时发表在《自然—生态与演化》上。

“熊猫牌”保护伞上的漏洞

大熊猫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国宝”。对它们的野生动物邻居来讲,也是一块宝。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严密的保护措施下,与大熊猫共享一片天地的其他野生动植物种群也得到了有效恢复。

然而,大型食肉动物是个例外。

研究人员系统收集了2008~2018年间大熊猫分布区内73个自然保护地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这些数据覆盖了大熊猫分布区5大山系(秦岭、岷山、邛崃山、相岭、凉山)的情况。

结果显示,大熊猫分布区内目前有4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别是豹、雪豹、狼、豺。其中,豹、豺这2个物种与大熊猫在森林里比邻而居,狼和雪豹则生存在大熊猫保护地内海拔更高的区域。历史上,大熊猫还有一种猛兽邻居——虎。但遗憾的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老虎就已经在大熊猫分布区内灭绝了。

另外4大猛兽情况也不容乐观。相比20世纪中期,已经有95%的豺、81%的豹、77%的狼、38%的雪豹在保护地内消失。而且这些仅存的食肉动物主要集中在2个区域性保护地网络——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群和邛崃山自然保护区群。

“要说熊猫没有保护这些食肉动物是不公平的。因为在没有熊猫保护地的华中华东大部分地区,这些大型食肉动物几乎已经完全消失。而上述4个物种中现状较好的雪豹,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熊猫保护地。”李晟说,“但是这把‘熊猫牌’保护伞上,仍然存在一些漏洞,这让对人类活动和生境变化更为敏感的大型食肉动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

迅速消失的大型猛兽

全球范围内,大型食肉动物都经历了大规模的退缩。

相比多数食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数量更少、繁殖更慢、对栖息地要求更苛刻,与人类的冲突也更加严重。因此面对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威胁,大型食肉动物显得愈发脆弱。

历史上,豺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很广,而今它们已经走在消失的边缘。在此次研究关注的4种大型猛兽中,它们面临的危机最为严峻。

“过去10年间,人类在大熊猫分布区内记录到豺的次数,只有4次。”李晟说。

豺是集群行动的食肉动物,因为捕食家畜较多,跟老百姓更容易发生冲突。过去人们对付豺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投毒。一群豺猎到一头牛,这顿没吃完留着下顿吃。人们偷偷把毒药下进剩肉里,一次就能消灭一个家族的豺。

根据保护区职工和当地村民的介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豹和豺还是比较常见的。但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两种动物出现了急剧下降。

“因为缺少研究和记录,我们并不确定它们为什么突然消失。但栖息地丧失,家养动物传播的犬瘟热、狂犬病等烈性传染病,以及伴随人兽冲突而来的报复性猎杀等,都可能扮演了关键角色。”李晟说。

现实一再提醒人们,当前围绕保护大熊猫建设的保护地体系,还远远罩不住这些豺狼虎豹。

大熊猫国家公园,未来可期

自2013年起,我国启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根据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将达到2.7万平方公里。从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到陕西省秦岭片区和甘肃省白水江片区,覆盖了大熊猫分布区内北部4个山系的大面积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

“这将为大型食肉动物的保护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立对《中国科学报》说。

他指出,大熊猫国家公园可以对整个熊猫分布区进行大尺度的保护规划,将破碎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为那些比大熊猫需要更大活动领域的大型食肉动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除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美国斯密森尼保护生物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外,四川省林业与草原局、陕西省林业局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

“我们与保护区和管理部门的长期合作和良好沟通,有助于让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实践。”李晟说。

他们期待有朝一日,大熊猫能像动漫里的“功夫熊猫”一样,真正镇守一方平安。(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晨阳)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260-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