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Alida Bailleu、李志恒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发表文章,报道了一件新发现的早白垩世反鸟类——娇小意外鸟(Mirusavis parvus)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髓质骨保存最完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证明在鸟类演化早期,髓质骨就已经在骨骼系统中广泛分布。
髓质骨(medullary bone)是一类只在产卵期雌鸟体内出现的骨组织结构。在雌激素的影响下,髓质骨结构在雌鸟部分骨骼的髓腔中形成。产卵过程中,髓质骨能够被快速吸收,为鸟类蛋壳的形成提供钙、磷等矿物元素。可以说,髓质骨是雌鸟“燃烧自我,孕育后代”的直观写照。
在现生鸟类中,髓质骨的分布差异显著。在斑纹鸟(Lonchura punctulata)中,髓质骨几乎在所有骨骼中都能够沉积,但在美洲雕鸮(Bubo virginianus)中,却只在股骨和胫跗骨中出现。髓质骨仅在产卵期短暂出现,所以在化石中的保存非常罕见。迄今,中生代鸟类中仅有两件化石保存了确切无疑的髓质骨,分别是慈母鸟和鹏鸟类未定种。然而这两件化石仅保存了部分后肢。
在这具娇小意外鸟化石中,研究者在肱骨、尺骨、桡骨、颈椎、肩带、胸骨、肋骨、股骨、胫跗骨等近乎所有头后骨骼中均发现了保存精美的髓质骨结构。这是首次在中生代化石记录中同一个体上发现如此广泛分布的髓质骨,说明与现生鸟类相似的“髓质骨全身分布”模式很有可能是一种鸟类演化早期的原始特征。
对意外鸟体重的估算显示,其鸟蛋质量约占体重的20%。这说明在产卵期这一短暂时间内,需要大量的钙元素来形成蛋壳,而遍布全身的髓质骨很好地满足了这一生殖需求。
髓质骨的分布受骨骼中气腔和红骨髓发育的影响较大。在气腔程度高,或者造血骨髓相对少的骨骼中,髓质骨一般不沉积。由此,可以依据髓质骨在化石中的分布来判断气腔和红骨髓发育的程度。髓质骨在意外鸟中全身分布,暗示着这一阶段气腔在前肢和肩带区域的发育并不明显。
在鸟类演化中,后肢是髓质骨相对稳定(保守)的储库,但随着气腔在身体前部的不断扩展(减轻体重,气囊增大等),髓质骨在该区域的分布亦受影响。在个体大小、发育模式(早成性或晚成性)、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的互相作用下,现代鸟类呈现出髓质骨分布的巨大差异。而此次发现说明,在鸟类演化早期就出现了能够有效满足不同类群对钙等元素需要的髓质骨全身模式,为后续系统演化提供了基础。
(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z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