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行为常常被孤立地研究,因此关于大脑如何处理需求和确定优先行为以确保生存方面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疼痛和饥饿在老鼠身上的相互作用:极度饥饿抑制了不那么紧急的炎症性疼痛,因此老鼠愿意去寻找食物。研究人员还指出了一种由300个神经元组成的特殊神经回路,它主导了这种镇痛效应。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细胞》杂志。
该研究负责人、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家J. Nicholas Betley和同事Amber Alhadeff怀疑饥饿会改变动物对世界的反应方式,但饥饿抑制炎症性疼痛的特异性让他们感到惊讶。他们表示,动物饥饿时,某种特定的神经元活动会抑制慢性疼痛,让其前去觅食,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为新的止痛疗法提供靶点。
炎症疼痛是相对钝性的、长期持续的疼痛一般与免疫反应相关,而锐痛是疼痛感知神经元在受到外界直接威胁后被激活的结果,比如手被刀片割伤感受到的疼痛。
研究人员让小鼠24小时不进食,发现它们的神经回路对尖锐疼痛和长期炎症疼痛产生不同反应。饥饿的小鼠对锐痛反应如常,但对炎症疼痛的反应弱于吃饱的同伴与服用吗啡等止痛药效果类似。
“我们认为这种机制的存在是为了让受伤的动物找到食物。如果一只动物正处于痛苦之中,就会昏昏欲睡,坐在窝里,而不是出去觅食。”Alhadeff 说,“动物受伤倒不要紧,关键要能克服疼痛,补充生存所需的营养。”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小鼠在极度饥饿情况下,约300个名为“刺鼠基因相关蛋白”的神经元被激活,并投射于脑桥臂旁核这一脑区,从而显著抑制炎症疼痛,却不影响对锐痛的反应。但这一新发现的机制是否适用于人类还需进一步研究。(来源:科学网 唐一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