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庆友等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0-7-12 15:38:34
选择字号:
身体颜色改变可导致昆虫丧命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利用家蚕进行研究发现,昆虫体色的改变,有时会非常致命。该成果近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在线发表。
 
家蚕刚孵化时形如蚂蚁,故称蚁蚕。正常蚁蚕体色为黑色,而伴性赤蚁(sch,sex-linked chocolate)突变纯合型具有巧克力色的体色,且在胚胎后期具有温敏致死效应。由于该基因位于家蚕Z染色体上,所以杂合型只有雌蚕变成了巧克力色,而雄蚕仍然为黑色。然而,雌蚕“美丽变身”的代价十分惨重:失去了对高温的耐受能力,遇高温则会因不能孵化而死亡。为何颜色的改变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其原因一直不明。
 
该团队刘春等通过定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最后锁定了sch突变基因所在区域。经过努力,最终确定了该突变为家蚕编码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tyrosine hydroxylase)调控区域突变所致:在sch突变及等位致死突变中,两个不同类型的转座子分别通过重组替换和插入方式破坏该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导致BmTh基因的表达量变化,降低了由酪氨酸生成多巴的反应,最终给家蚕带来致命影响。
 
该研究发现的酪氨酸羟化酶是位于黑色素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酶。黑色素与其它色素一起构成了昆虫,特别是蝴蝶丰富的斑纹和体色。刘春等人的研究还表明,家蚕Th基因突变位点所在的调控区域可能具有高温应激功能,行使高温刺激下增加基因表达量,以弥补因高温带来的酶活性损失的功能。这一结果暗示了自然界中昆虫体色斑纹受环境因素等影响的一个重要机制,并对人们深层次认识昆虫色素功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团队代方银等完成的另一个家蚕色素合成相关突变,即家蚕暗化型(mln)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也于今年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两篇论文都得到了国家“973”计划等项目的资助。(来源:西南大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