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锋 孙忻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 9:10:12
选择字号:
追记张广学院士:用一生揭示蚜虫的秘密
 
[科学时报 潘锋 孙忻报道]我国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广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24日在京逝世,享年89岁。张广学的逝世,是我国动物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张广学是我国著名蚜虫学家,生前曾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50多年来,张广学系统地研究了蚜虫学,在系统分类、生物学、系统发生演化理论和害虫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318篇,专著33册;曾多次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等,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将我国蚜虫记录
 
推进到1000余种
 
1949年前我国蚜虫记录只有148种,张广学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将我国蚜虫记录推进到1000余种,占世界已知蚜虫总数的1/4;发表9个新属,224个新种。他1983年发表的《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5册同翅目蚜虫类》,被大英博物馆Blackman et Eastop在其名著《世界农作物蚜虫》中推荐为东亚蚜虫鉴定的重要用书。他1999年又先后发表了《西北农林蚜虫志》和《中国动物志·同翅目·纩蚜科和瘿绵蚜科》,2005年出版了《中国动物志·同翅目·班蚜科》,2009年出版了《河北动物志·同翅目·蚜虫类》等专著。
 
张广学率先利用数值分类、细胞分类和胚胎特征进行蚜虫分类;利用系统演化理论和支序分类学方法突破蚜虫11科分类系统,建立了13科系统,澄清了国际上科间与亚科间的混乱现象,发现了从大蚜族向长足大蚜族过渡的口器类型,提出大蚜科是相对进化单元的有力证据;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得出99种蚜虫核型,其中71种为首次报道;基于胚胎和胚胎毛序演化规律,研究了世界斑蚜科属间系统演化,创立4亚科分类系统。张广学首次证明了中国植物界的科、属级分别与蚜虫的属、种级平行演化,对国际权威R.A.Mordvilko的蚜虫生活周期型的演化理论提出了重要修订,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防治病虫害取得显著效益
 
棉蚜是辽宁省朝阳等我国棉区的首要害虫。
 
张广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致力于棉蚜为主的棉花害虫防治研究,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阐明了棉蚜的来龙去脉和在我国棉田中发生危害迁飞、扩散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规律,提出了棉田天敌指标和种群结构指标为自控机制指标,1980年和1981年分别创造了7817亩和5225亩完全未用农药,仅利用自然调控机制自控棉蚜的样板田。到1985年,包括极少用药的自控棉蚜样板田已扩大到2.6万亩,保护了生态环境。《我国棉蚜及其预测预报》、《中国棉花害虫》、《棉虫图册》等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棉虫学和蚜虫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广学最早提出了以基地非耕种指数、生态自然调控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作为评选马铃薯无病毒原种基地的首要条件。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中,他与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研究人员共同主持“马铃薯无病毒原种生产及良种繁育体系”,提出综合防治蚜传病毒的方法,改进了国际先进技术,使马铃薯产量增加了50%。当归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上世纪80年代当归麻口病在甘肃、云南及陕西等省发生,且逐年加重,产量、质量明显下降。张广学首次确定了中药当归“麻口病”的病因,主持研制的当归种苗包衣剂用于“麻口病”防治,效果达98%,创造了筒式栽培法和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解决了当归人工栽培中的三大难题,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广学一贯注重科普工作,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撰写科普文章和专著,并作为科学顾问和编剧参与了拍摄科技影片11部,其中《揭开棉蚜生活的秘密》获1964年农业部颁发的“为农业服务奖”,《昆虫世界——身体构造与功能》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昆虫世界——越冬》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并在1989年意大利第四届医学科学电影节上获“特别奖”和“金质奖”。张广学先生用一生揭示了蚜虫的秘密。
 
《科学时报》 (2010-3-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