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学家声称,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发现一块小型远古化石样本,化石中是类似虾的远古甲壳类动物的链状结构,这种结构十分罕见。
这种长得类似虾的海洋生物体,是生活在5.25亿年前的新物种,远古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澄江县,化石显示二十多只相同的海洋远古生物头尾相连。据称,澄江县以富含远古化石而著称。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带领的一支研究小组发现,这个化石包含着22只完整或部分完整的远古生物体,它们彼此连接形成一个链状结构,目前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10月9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化石样本中仅包含着一种独立生物体,其中最长的仅有2.4厘米长,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斯特劳菲尔德评论称,这的确是一项非常吸引人的重大发现,它十分特别,而且充满着谜团。作为5.25亿年前的远古海洋生物能够如此整齐地排列着,是非常令人惊异的。来自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德里克·斯威特尔教授称,这种远古灭绝物种,很可能是长有头部外壳和节肢身体的甲壳类动物的祖先。
斯威特尔说,“如果这种远古物种仍存活至今,也许你在餐厅看到烹饪好的这种美食时,你一定会认为它是类似于虾的一种海洋生物。”尽管这个环状远古化石在海底被拉伸和扭曲,但仍然保持着完整性。他指出,人们可以从化石上非常清晰地看到个别生物体被弯曲成直角,但是这个链状结构仍完整地保持着。
很可能这种远古生物是生活在海底,研究小组认为它们游动或漂浮在水柱之中。斯威特尔强调称,这种首尾相连链状群体性行为很可能并不是出于猎食目的,由于彼此之间首尾相连,当生物体张开嘴部时,很可能就被邻近个体的尾部遮挡着。我们猜测这种链状结构是由生物体头部的附属肢体紧紧地抓住前一只的尾部形成的。
研究小组声称,类似这样的个体连接起来的群体性行为也存在于一些现存和已灭绝节肢动物,比如甲壳类动物、昆虫和蜘蛛等。研究人员指出,目前最显而易见的现存生物就是樽海鞘(温带海洋里樽海鞘属、善于游泳的脊索动物),它是具有类似于水母的半透明、稍扁平桶状的海洋生物。作为部分生殖周期,它们形成环状结构。斯威特尔说,“但是我们并未在其他节肢动物中发现这种类型的生殖模式,因此我们推测这属于更加简单的一种解释——它们聚集在一起是出于迁移目的。”他指出,类似的群体行为特征还出现于现今的大螯虾(spiny lobsters),它们生存于加勒比海等热带海域。虽然在迁移过程中,大螯虾并不形成链状结构,它们会在一年的某些时间段在海底排成长线。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施特劳斯菲尔德赞同以上观点,他也认为迁移是这种远古物种群体性行为的最合理性解释。另一解释是这种首尾相连方式很可能是它们产出长卵前的一种保护措施,这种链状结构的强度和精确度,以及头部和尾部重复性插入衔接,暗示着它们包裹着某种物质。如果这种远古生物的卵呈凝胶状,将很难进行保存。体形较大的成熟个体很可能正处于孵化阶段,或许当这种动物达到某一体型大小时,其液囊将会被分解。
这种海洋生物的历史可追溯至“寒武纪爆发时期(Cambrian Explosion)”,这是许多重要动物种类出现、地球上物种形成快速进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斯威特尔指出,当通过引入化石纪录展现多数物种保存至今的多样性时,这项最新发现向我们开启了一个深入认识地球生命早期繁殖的窗口。(来源:腾讯科技 悠悠)
(《科学》(
Science),Vol. 322. no. 5899, p. 224,Xian-Guang Hou,David J. Siv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