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7日,“2025车路云50人年度论坛”在重庆举办。本届论坛聚焦“国际发展”与“跨域融合”,致力于推动全球协作,共话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的未来图景。

“2025车路云50人年度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论坛现场进行了三项重磅发布。一是发布《车路云一体化经济发展2025》,这是国内首份“产学研金”多方联合,针对车路云一体化实施发展的系统性总结;二是发布“车路云融合规模验证行动”,这是我国首次在“车路云一体化”框架下组织开展的多车企、大规模联合测试验证行动;三是“2025车路云”三项大奖出炉,包括聚焦“综合发展成就”的智邑奖,聚焦“场景开拓标杆”的金景奖,聚焦“商用先锋”的奇点奖,全国共11个城市、10家企业摘得奖项。
本届论坛共设6个环节,包括开幕式暨全体会议、主论坛暨全球自动驾驶高峰论坛、车路云跨境融合国际闭门研讨会、智能网联“车路云听”生态创新论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交流会,以及高速公路车路数据相互赋能与商业可运营闭门研讨会。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谈及车路云系统规模化应用的问题,他强调,“单车智能”与“车路云一体化”并非不同的技术路线,现在已没有传统意义的单车智能,两者是万物互联同一技术路线下的不同发展阶段;在部分场景下,特别是针对高级别自动驾驶,在行驶安全、可靠性及效率方面,亟需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来改进完善;多数车企正在期待和导入车路云一体化技术。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规模化应用有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其概念尚未被正确理解,造成系统架构和标准不统一;二是现有智慧路侧感知数据质量不高且规模不足;三是对城市级云控基础平台发挥交通资源与数据跨域共用价值理解不到位;四是基于车-路-云数据“一体化融合”的协同感知、决策、控制等技术尚未被推广应用。
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表示,站在全球视角看,中亚通过采用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以及采用一套全新的标准生态系统,包括充电、维护和自动驾驶,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他还倡议建立“车路云一体化丝绸之路平台”,将车路云一体化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上合组织“互助共赢”精神之下,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能交通发展。
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提到,中国在前半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占了先机,但也必须看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智能交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对此,要加强系统思维,构筑协同发展的生态,比如车路云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回应车企、路侧、通信等各自的利益,让所有参与方都有获得感、参与感、存在感。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信创海河实验室主任龚克,从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角度对未来交通发展提出了两项共识和四项行动的倡议。他指出,要共推价值导向的示范应用;共促场景驱动的标准规则互认;共建可信、开放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共建敏捷治理的国际治理协同机制,创设国际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推进全球产业应对风险的韧性,确保智慧交通在全球范围内稳健安全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车路云一体化正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路径,必须跳出单一技术视角,转向系统性的创新范式,以政策法规为指引,以金融工具为支撑,以场景应用为抓手,真正实现从单车智能到车路云协同的生态突破。
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谈到,“车路云一体化”推动了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的三大变革:一是从单向信息流,到多向信息流;二是从着眼于宏观交通流的组织,走向对单个车辆的定向化组织,更大程度提升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三是从传统信息被动感知,到信息主动告知。未来“车路云时代”的智能交通,道路交通事故将减少70%以上,道路通行能力提高3-5倍,节省交通能耗15-20%,城市交通面貌将发生深刻变革。
本届论坛在重庆市政府大力支持和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指导下,由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