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珊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9 14:15:27
选择字号:
AI赋能智库研究、引领范式变革
第六届智库科学与工程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9月26日-27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智库科学与工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以“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建设国际一流智库”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智库、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等机构的近千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特色智库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勇担时代使命。

主论坛期间,《关于开展负责任的智库研究倡议》(“智库研究十条”)重磅发布,为智库研究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树立了新航标。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围绕科学范式变革、智能化时代智库研究、全球科学与政策等议题发表深刻见解,为构建顺应智能化潮流的智库发展新生态贡献了前瞻性思想与可行性路径。

在这里,一场以AI赋能为核心、以规范责任筑牢发展为基石、以服务国家为使命的智库深刻变革已经启程。

拥抱变革:AI赋能重塑智库研究

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颠覆传统研究模式,AI因其在处理海量数据、识别复杂模式和模拟多方案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正成为重塑智库研究的“变革性力量”。

主论坛上,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智库研究:本质路径、内在逻辑、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深入探讨了AI技术对智库研究的变革性影响,对AI赋能智库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

潘教峰在报告提出人工智能赋能的“五大能力”,即关联识别能力、因果推理能力、矛盾发现能力、收敛逼近能力和突变涌现能力,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内在本质。

他指出,智库研究面临智慧局限、认知局限和利益局限,以及从经验式向科学化、零散式向系统性、随机式向规范性、偏学术型向学术实践型、静态向稳态、单一学科向融合贯通转变的问题,AI赋能为克服这三个局限、推动智库研究的六个转变,提供了“场域”。

此外,潘教峰还结合战略咨询院“人工智能赋能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工作,提出了贯通“理论引领—平台支撑—场景应用”的AI赋能智库研究全链条实践路径。这标志着AI赋能智库研究实现从理论创新、路径构建到决策支撑的完整闭环,为智库研究范式变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将有力推动“人工智能+智库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技术变革驱动的不止于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升级,更触及组织形态。

潘教峰表示,AI赋能智库研究会出现“人智”与“机智”的融合”,实现人机协同的智能研究模式,即“研究人员聚焦核心问题、理论框架和价值判断,AI提供数据处理、推演支持”。

这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李萌在主论坛作报告时,将人与高水平智能体的关系定位为“工具型伙伴关系”不谋而合。

“要坚持人在科技战略咨询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李萌认为,人类专家具有独特价值,包括实地感受、经验感悟、好奇心驱动的主动探索、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路、创造性解决方案以及伦理价值观的判断。“这些能力虽然今后有可能迁移到智能体上,但目前智能体还不能及”。

此外,他还强调,减少人力需求不是发展AI的目的,减轻身心负担、把人从繁杂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是发展AI的目的。

规范先行:负责任的AI应用

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会议论坛也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坚定的信号——智库研究必须行驶在规范的轨道上。

会上发布的《关于开展负责任的智库研究倡议》(“智库研究十条”),强调了智库研究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为智库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划定了清晰的“生命线”。

该倡议极具时代性地回应了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挑战。其中,第七条“慎用工具,恰当适用”要求对人工智能等辅助工具“明确披露范围、功能和局限,避免扭曲研究结论或引入偏见。智库应定期评估工具的适用性,防止工具滥用或过度依赖,确保研究可信度和独立性”。这与在场论坛专家们对AI应用的警告形成强烈呼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指出,尽管大模型能快速整合海量信息,在文献整合、模式发现、启发性生成等层面提出有价值的研究假设,但目前的大模型本质上是数据驱动的模型,不是假设驱动的模型。

“大模型缺乏从少量基本原理推导出新规律的‘演绎机制'。目前不能期望大模型像爱因斯坦那样,独立提出全新的科学理论。”李国杰说,“真正的‘原理性假设'还要靠人类科学家的想象力。”

此外,李萌表示,必须从根源上“降低数据偏见和安全性带来风险”。

“训练数据缺乏客观导致模型天生偏见,输出结果会强化技术发展和政策制定的路径依赖。”他指出,要注重基础能力建设,把数据壁垒和知识基础设施做扎实,形成自己的专有数据资产,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战略咨询机构的“护城河“。

“‘护城河’就是我们智库的竞争力。”李萌说。

锚定中国语境,立足中国实践

所有的技术赋能与规范制定,最终都指向智库的根本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与治理。主论坛的讨论始终锚定中国语境,将建设国际一流智库工作置于全球科技竞争的大图景下审视。

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尚勇在作报告时深刻指出,“国际科学前沿的激烈竞争,实际是抢占科学范式变革、新一轮科学革命的世界制高点。”他强调,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准确把握科学范式变革规律是建成科技强国的先决条件和必然要求”,为中国建设国际一流智库提出了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面对这一命题,智库的优势在于将前沿洞察与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相结合。尚勇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和使命导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凝练科学问题,并充分利用我国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

这要求智库研究不仅需要前瞻视野,更要深植中国实践,将范式变革的规律性认识,转化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具体路径。

第六届智库科学与工程国际研讨会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次行动号角。会议凝聚的共识与绘就的路径清晰地昭示——中国智库建设正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驶入AI赋能的“快车道”,并在创新与规范的双轮驱动下,向着国际一流的目标加速前进。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深植中国实践沃土,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为科技强国建设铸就更加坚实的智慧基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 太阳能热泵或助数据中心回收浪费能源
一种高糖水果可能降低糖尿病风险 亨廷顿舞蹈症首次采用基因疗法治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